家乡的黄鹂鸟 ——写在“爱鸟周”来临前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家乡的黄鹂鸟 ——写在“爱鸟周”来临前
作者:  滕旭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吟诵着杜甫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我不由而然的想起了已经好多年都未再见过的黄鹂鸟了。

1.jpg

黄鹂鸟,也许是我的家乡里最美丽漂亮的一种野生益鸟。在我的记忆里,它全身披着金黄色的羽毛,艷丽多姿。总是在树木的最高处欢乐地鸣叫。那婉转悠扬的鸣叫声,给儿时的村庄增添了许多平和宁静的氛围。那叫声,想必也久久的留在了许多农村走出来的人记忆深处吧。

说到黄鹂鸟,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已难觅它的芳踪,不知它的美丽模样。但只要我们轻轻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个个关于黄鹂鸟的美妙故事即刻浮现在眼前--。听,尚不懂事的幼儿园孩子们在欢乐的哼唱着《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阿黄阿黄鹂鸟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听,小学校园里传来了更为动听的歌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美丽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我还发现这首歌曲的词作者肯定也对黄鹂鸟充满了喜爱之情,你听,他把黄鹂鸟那婉转悠扬的叫声都写进歌词里了。“嘀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如果你轻唱着这些歌词,肯定会体会到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熟悉的童年味道,这歌声曾陪伴着多少中国少年成长。

而中国的文人墨客,从古至今,也对黄鹂鸟有着特殊的喜爱之情。杜甫那千古传颂的七言《绝句》自不必说,他早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那清新雅致的诗情画意里,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宝库中。其实,早在东汉,天文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就是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张衡(也是我们南阳人),在他的著作《归田赋》里就提到了黄鹂鸟,他写道“王睢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颉,关关嘤嘤。”。意思是,鱼鹰在水面张翅低飞,黄鹂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缠绵,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啾啾,美妙动听。唐代另一首五言小诗《春怨》开头便提到了黄鹂鸟,“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大概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首写黄鹂鸟不讨人喜欢的诗歌,但他却把黄鹂鸟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刻画得如此形象传神。宋代也有一首描写黄鹂的好诗,晏几道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多磨美妙而幽静的春日旅行图啊!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也有黄鹂鸟的倩影,“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万物萌发的早春二月,绿草已长,空中黄鹂鸟飞来飞去。好一幅至纯至美的春日写生图啊!现代的才子诗人徐志摩也写下一首描写黄鹂的小诗,名字就叫《黄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看,‘一只黄鹂!’有人说,翘着尾尖,它不做声,艷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多么象徐志摩的才气和个性啊!

1742801837510890.jpg

这就是黄鹂,一种美丽可爱的鸟儿,在我的孩童时期,它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儿,每年的春末夏初,在村庄树林的高大乔木之上,经常能看到他艷丽的身姿,听到它悠扬的鸣叫。然而,这些年来,我越来越难见到这种可爱的鸟儿了,以至于我曾专门到一些树林深处去找寻他们,但次次都是失望而归。我时常在心中呼喊,梦中的黄鹂鸟,你在哪里?

我多么希望这可爱的鸟儿重回我的家乡。真不希望上面那些吟诵歌唱黄鹂的诗词歌曲成为人们怀念黄鹂鸟的悼词。我多么希望生活在一个燕语呢喃,鸟鸣啾啾的春天里,真不希望环保行动的先驱者蕾切尔*卡逊女士担忧的情景出现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她在那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寂静的春天》里写道“--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里的清晨曾荡漾着乌鸦,椋鸟,鸽子,鲤鸟,鹤哥的合唱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地。”是啊,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是才去后悔的情景干万别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某本杂志中,我曾读过这样一段话:当最后一只老虎在猎人的枪下痛苦的死去;当最后一只老鹰哀鸣着坠向大地,它是否也在昭示着人类最终的命运?

好在现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人越来越多了,投入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党和政府也在法律具体施政等方方面面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家乡可喜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成片的树林多起来了,久违的百鸟欢唱景象也多了。可爱的黄鹂鸟儿,你何时再回到我变绿的家乡呢?我想应该就在今年这个美丽的春天吧!


编辑:吕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