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宛城为医圣故里,名医辈出,医风醇厚。为进一步弘扬仲景文化,整理总结发扬中医药精华,做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助力宛城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继续再教育及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传承中医文化,提升整体诊疗水平。充分利用仲景书院这个得天独厚的金字招牌,邀请业内精英、国医大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授课,整合宛城现有的中医教育资源,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对宛城基层中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好中医师承教育模式;适宜技术推广教育培训模式;中医健康科普教育模式;中医药文化“六进”(进农村、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模式,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宛城中医的基础理论水平和临证能力整体得到提升,更好的服务社会。
实施名医兴院工程,用名医、育名医、推名医、护名医。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区认定的现有名医资源,施行名医兴院战略,“名医创名科,名科兴名院,名院带名区”,这是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一条铁律。
出台相关政策,对老百姓公认的、德艺双馨的中医人员包括他们的技术特长逐一建立台账,重点培育,完善宛城区名中医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宛城区名中医成长培养机制,不断培养发现宛城知名中医。建立一个宛城区名医资源展示平台,把现有的名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市二院和宛城中医院平台,整合宛城中医资源,建立宛城中医医共体,使宛城中医形成合力,强势发展。利用中医祖庭这个优势,诚邀天下名医大家来宛兴业,助推宛城的中医药事业腾飞。充分打响医圣故里这张名片,利用各级媒体及各种网络平台对宛城名医的事迹、技术专长进行宣传,在医圣博物馆内设立宛城中医专区,将我区历代名医、优秀中医药成果和中医世家、中医非遗项目作重点推介。在仲景文化园合适位置为宛城名医大家树碑立传,使世人了解宛城、支持宛城。提升宛城中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制度,保护中医人合法权益,全面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待遇。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提升中药材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南阳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和东西气候的过渡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生长的中药材就有2300多种,素有“宛药军团”之称。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利用保护好这个资源。根据发达地区经验,可成立宛城区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全面统筹布局,从中药材及艾草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产能产值,严格控制质量标准,利用地域优势,打响“宛药”品牌,扩大中药材及其相关制品在全区经济中的占比。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宛城道地药材目录,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处罚力度。
利用中医药协会等相关产业协会,整合资源,助力宛城经济发展。行业协会,是由相关专业的从业者共同参与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组织,是企业联系政府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政府统筹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一个有力抓手。宛城辖区内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很多,目前处于一种散乱状态,群龙无首,规模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无法形成优势与其他地区抗衡,希望政府高度重视,尽快建成协会这个平台,集名优特新产品及金融服务等为一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成就。使宛医、宛药形成一个优质品牌,统一打响推出。同时,中医药行业一定要自律自强,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忧患意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打坚实基础,创百年品牌。协会要牵头组织制定宛药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效应,助力宛城经济发展。
组织好宛城中医药文化及资源输出。自从2021年习总书记视察南阳以来,加上医圣文化园的建成,南阳作为中医药之都的整体形象在不断显现,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一个时期,来南阳学习中医、体验中医、交流中医及寻医问药的人群将不断增多,中医药文化及资源的输出将变成一种常态。下一步将借助这一资源,将宛城的名优中药材及艾制品输出到沿海。目前的现状是体量太小,杯水车薪,最缺乏的是一线中医人员,建议区委全面布局,统筹考虑。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希望区政府利用好职能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这个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把宛城名医、名药统一输出,迎接这波流量带来的红利,为宛城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加强养生养老护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利用宛城区卫生学校的办学资质,开办养生养老护理类职业教育,加强在资金、场地、人才、项目方面对相关专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老护理、艾灸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临床护理、中医护理、家政服务、养老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推动养老护理专业集群发展。实现专业群内课程、师资、实训等资源共建共享。
组织编撰出版“宛城中医志”。中医这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名家、名院,光南阳市首批命名的中医世家就有11家,很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产项目,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更是不计其数,有国家级中医药项目及取得的荣誉,还有名优中药材等相关产品,都需要及时收录存史。据我所知,编辑出版一部完整的志书,了解过去的历史,使宛城中医药文化推陈出新,脉络不断,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杨飞飞01 校审:轩雪麟 责任编辑:奈志成 监审: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