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刘醒一)春风化雨润桃李,薪火相传续华章。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时代楷模”张玉滚校长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扁担精神”,3月8日,内乡县板场初中黄书锋校长驱车至黑虎庙小学,开展沉浸式学习交流活动。返校后,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以“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内涵深刻、情感真挚的师德师风专题研修会。活动通过“溯精神之源、承历史薪火、践育人使命”三大篇章,激励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教育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在黑虎庙小学,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与详实的影像资料,将人带回张玉滚校长坚守大山的峥嵘岁月。从“一根扁担挑教材翻越八里沟”的艰辛跋涉,到自费购置教学设备点亮课堂;从深夜备课批改作业的背影,到冒雪家访守护学生成长的足迹……张玉滚校长用30余年光阴诠释了“教师”二字的分量。校务处马杰主任写道:“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成为内乡县板场初中师德传承的生动见证。正如校长黄书锋在参观时感慨:“张玉滚校长的故事不仅是奉献的史诗,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他用扁担挑起的不仅是书本物资,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
观后感受:震撼与共鸣交织的“心灵洗礼。“平凡中的伟大”:奉献精神的具象化冲击,许多教师被张玉滚校长“扁担挑书”“劈柴上课”的场景触动,感叹其“用一根扁担扛起知识桥梁”的坚韧。申晓瑞老师在手记中写道:“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但有人看到沧桑,更多人看到他年轻的心”——这种在困苦中坚守教育初心的精神,让教师们重新审视职业价值,反思“教育是否只是谋生手段”。“张玉滚校长的故事让我明白,教师的脊梁骨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对学生未来的承诺。”(张国伟教师观后感)“英雄就在身边”:从榜样到自我的觉醒 。心得中提到“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但教师们更感受到“英雄精神可复制”。老教师冯荣贞回忆自己扎根山区数十年的经历,与张玉滚校长的坚守产生强烈共鸣,青年教师则意识到“身边的老教师就是鲜活的榜样”。
会议现场,教师们的情绪随着影像资料和故事讲述不断起伏。当播放到张玉滚校长冒雪家访时,多位教师眼眶湿润;分享环节中,老教师代表颤抖着讲述自己带病坚持上课的经历时,会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青年教师李晓玲在笔记本上写道:“原来‘伟大’可以如此朴素——它是一根扁担的重量,是一盏深夜备课的台灯,是一句为学生辗转难眠的牵挂。”
这次师德专题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论述开篇,通过播放《张玉滚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分享“扁担精神”内涵,引发全场教师的热烈讨论。一幅名为《担扁担的八里坡》的老照片(如今已修成水泥路)成为焦点:画面中张玉滚校长肩扛扁担穿越山涧的身影,与黑板上黄校长“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向远方”的板书交相辉映,传递出教育者扎根基层、胸怀远大的精神力量。
贾校长在总结中动情说道:“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隐形张玉滚’——那些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三十载的老教师们,他们用粉笔书写人生,用爱心守护成长。而今天在座的青年教师,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张玉滚’,用智慧和汗水续写教育传奇!”会上,多位老教师代表分享了从教生涯的点滴故事。从青丝到白发,他们以亲身经历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青年教师们则纷纷表示,要传承老一辈教育者的精神火炬,创新教学方法,让山区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活动特别设置签订“师德承诺书”环节。全体教师郑重签名,誓言以张玉滚精神为指引,争做“四有”好老师。青年教师王丹在签名后感慨:“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生命的彼此成就。我们既要像张玉滚校长那样扎根基层,也要用现代教育理念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为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我校启动了“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送教下乡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服务乡村教育中锤炼本领、践行初心。此外,毕业生扎根山区镇老镇医院的事迹也被特别提及,彰显了学校“教育反哺社会”的育人理念。
以行动书写教育者的时代答卷 。张玉滚校长的故事,是教育初心的回响,更是时代精神的丰碑。他用扁担挑起的不仅是书本物资,更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文化基因;他“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的信念,为我们指明了教育者应有的精神坐标。在此,黄书锋校长呼吁全体同仁:不做口的巨人,要做行的高标!在日常教学中践行“一岗双责”,既要传授知识,更要立德树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弘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奉献写在三尺讲台上,把足迹留在乡土大地上:以老教师为榜样,传承“甘为人梯”的教育情怀,以青年教师的锐气注入“守正创新”的时代活力。让我们以张玉滚精神为炬,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壮丽篇章!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