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摸索光明:盲人喜柱的坚韧与希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黑暗中摸索光明:盲人喜柱的坚韧与希望
作者:  鲁新建

  “俺眼瞅不见啦,家里人都忙得脚不沾地,真叫人心疼。过日子嘞时候,他们就是俺的眼,领着俺往前走;学东西嘞时候,他们又成了学习机,一遍遍教俺,从不嫌烦。他们一直这么默默为俺付出,俺多想瞅瞅他们,看看他们的头发白了没,眼角的皱纹多了没,是不是因为俺累得憔悴了。俺也想好好瞅瞅他们,脸上是不是有老了的痕迹,那双眼,还闪不闪着温柔的光。人生啊,就像一锅大杂烩,酸甜苦辣咸,啥味儿都有。”2月19号,在李喜柱那朴素简陋的家里,他满含深情地说着这些话,这会儿,他6岁的闺女李佳音和5岁的闺女李佳乐正欢快地跟着刚学会的幼儿舞蹈《小水花》跳着呢。

  

1.png

  李喜柱闺女李佳音和李佳乐正欢快地跟着刚学会的幼儿舞蹈《小水花》跳起来了!鲁新建\摄影

  

  今年46岁的李喜柱,生活在大河屯镇马庄寨村。尽管命运赋予了他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起点,他却凭借着一双坚忍不拔的手,绘就了人生的非凡篇章。在河南省南阳唐河县这片土地上,这位盲人修车匠被誉为“修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更是乡村振兴大潮中,一个普通人所创造的非凡奇迹。

  

2.png

  李喜柱轻捻电线,凭借手指尖微妙的触感辨别是否存在断路风险。常嘉铭\摄影

  

  童年的磨难与坚韧的萌芽

  

  李喜柱的童年,是一段在黑暗中与命运抗争的岁月。在李喜柱的幼年时光里,家境贫寒却充满了家的温馨。然而,就在他三岁那年,命运却像个调皮的恶作剧者,给他开了一个沉重的玩笑。原本的有滋有味的生活,瞬间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那个医疗尚显稚嫩的年代,小儿麻痹症如同一只贪婪的巨兽,而双目失明又如厚重的帘幕遮挡了望向世界的视线,加之家庭经济拮据、治疗延误导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让他的生活之路布满了重重困难。但李喜柱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他用手触摸世界,感知周围的一切:村里的小路、田埂,甚至每一片叶子的形状,都在他的指尖变得生动起来。

  

3.png

李喜柱熟练地用电锯锯木头。鲁新建\摄影

  

  尽管生活给予他无尽的黑暗,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常常问父母:“为什么天总是黑的?”父母只能含泪回答:“孩子,你的心里有光,天自然就会亮起来。”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4.png

南阳尖峰眼科医院医生为李喜柱做检查。(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巧手“摸”出的生计

  

  李喜柱的双手,成为了他感知世界、自立自强的“双眼”。起初,学习修理电动车和摩托车对他来说绝非易事。复杂的零件、错综的线路,对于常人而言,仅凭视觉识别已属不易,更何况他面对的是永恒的黑暗。但李喜柱从未言败,他用手细细摸索每一个零件的轮廓,感受螺丝的纹理、线路的脉络。待修的车辆在他手中,宛如待解的谜题。他通过触摸发动机,借助震动与温度判断其运行状态;轻捻电线,凭借指尖微妙的触感辨别是否存在断路风险。无数个日夜,他的双手被零件割伤、被油污浸透,但他从未停歇。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事情,他可能要重复摸索十几遍、几十遍才能做到!沮丧烦闷时,李喜柱就吹上一段葫芦丝换换心情,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

  

5.png

  唐河县交通局的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到李喜柱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鲁新建\摄影

  

  李喜柱一生好强,这么多年以修车技艺“自食其力”。他说:“咱身有残疾,但不想成为家人、社会的累赘。这些年我得到社会太多好心人的帮助,咱是个农民,也没啥可回报社会的,每天能让我修好一辆车,我就心安。”

  

6.png

李喜柱夫妻一起接上幼儿园的俩闺女放学回家。常嘉铭\摄影

  

  “现在有了电子支付,大家都给我扫码付款,更方便了,几乎不用我给大家找钱了。原先,我是凭经验摸出不同金额的人民币给大家找钱,也有把钱摸错了多找的情况,人家发现了,总是主动给我把钱送回来。后来,我的故事被许多媒体报道了,知道我在马庄寨修车的人更多了,周边村镇群众的摩托车、电动车出了问题,总是第一时间送到他这里修理。都是为了支持我,让我心里特别暖。”李喜柱说。就这样,他的修理铺成了村里人气旺盛之地。

  

7.png

李喜柱随手拿起一个配件就能准确说出型号或规格!鲁新建\摄影

  

  “我也希望能和别人一样有出息赚大钱,让母亲风风光光生活,无奈我是个残疾人。”他时常感到亏欠母亲,总希望能尽量多干一些,攒够钱让母亲体面养老。

  

8.png

  李喜柱在南阳一家电动车经销商举办的竞赛中获胜。(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喜柱的幸福却并不“残缺”。“老娘老婆就是我的‘拐’,我闺女就是我的‘眼’,正是有了她们的帮衬,我才能幸福地活到今天。”李喜柱说。

  

9.png

李喜柱在调试修好的摩托车。(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如今,李喜柱身边围绕着两位可爱的女儿,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与欢乐。然而,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悉心经营着喜平修车铺,其唯一目的便是积攒更多的钱来赡养已86岁高龄的母亲,同时也为了让妻子和女儿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10.png

2019年,李喜柱一家光荣脱贫。(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脱贫攻坚,点亮希望之光

  

  当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到马庄寨村时,也为李喜柱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唐河县交通局帮扶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他量身制定脱贫方案。不仅帮他申请残疾人创业补贴,让他有资金更新修理工具、采购零件,还联系专业技师,通过口述、手把手教学的方式,让李喜柱掌握了更先进的修车技术。村里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讲座,总是为他预留最佳位置,便于他近距离聆听与学习。在知识的滋养和技术的提升下,李喜柱的修理生意愈发兴旺。曾经,贫困如枷锁般束缚着他,如今,脱贫攻坚为他打破束缚,让他看到了生活更多的可能,一扇通往富裕与自立的希望之门在他面前悄然开启。

  

11.png

李喜柱在更换摩托车化油器。(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李喜柱陆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领导也不断给他加油鼓劲。县残联给他发放了专项奖励基金,对他进行鼓励。南阳眼科医院免费给他检查眼睛,确认彻底无复明希望之后,决定长期免费给他提供药品。南阳市一家电动车市级代理商听说他的感人故事后主动联系,聘请他为公司的“名誉员工”,邀请他到南阳交流修车经验,和修车技师同场比武,随后又帮助李喜柱完善修车设施,定期送他到厂家接受新技术培训,并按照最低成本价供应配件,向工厂申请赞助及帮扶,让李喜柱成为电动车代理商,以最优惠的价格供货。

  

12.png

李喜柱在用舌头感应维修电动车。(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他凭借着这门修车手艺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为家人和自己撑起了一片蓝天。2019年,仅修车一项,李喜柱年收入近2万元,一家光荣脱贫。

  

13.png

李喜柱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表演吹葫芦丝。(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党和政府关怀下的坚韧前行

  

  党和政府的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李喜柱前行的每一步。村里为他修缮了修车铺,让他能在舒适明亮的环境中工作;每逢佳节,河南唐河县的领导们带着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上门探望,关心他的生活需求与身体状况。这份关怀并未让李喜柱产生依赖,反而激发了他的奋进精神。他常说:“党和政府这么帮我,我要是不努力,咋对得起这份恩情!”于是,他每天早早起床,把修车铺打扫得干干净净,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顾客。遇到一些经济困难的乡亲,他还会减免修理费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14.png

沮丧烦闷时,李喜柱就吹上一段葫芦丝换换心情。鲁新建\摄影

  

  回顾自己修车的这些年,李喜柱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要不是大家都帮助我,我也不可能走这么远,走这么久。”

  

15.png

李喜柱在简陋的配件室里工作。(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李喜柱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向他学习,渴望像他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16.png

李喜柱在维修电动车。(资料图片)常嘉铭 提供

  

  激励与传承:李喜柱的精神之光

  

  李喜柱的故事在马庄寨村传为佳话。他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了村里人共同的财富。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老人们总会围坐在一起,讲述着李喜柱的传奇经历,激励着年轻一代勇往直前。

  

17.png

手机成了李喜柱对外交流的最爱助手。常嘉铭\摄影

  

  李喜柱也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只要我们不放弃,这盏灯就永远不会熄灭。”

  

18.png

妈妈,再拍一张啊!鲁新建\摄影

  

  如今,李喜柱以手为眼,以心为灯,在黑暗中踏出了一条闪耀着希望与坚韧的致富之路。他的修车铺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当有人路过这里,总会想起那个在黑暗中摸索出光明之路的盲人追梦人。喜平自强励志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先后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第三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最美人物”李喜柱等殊荣。

  

19.png

  外村的人正好在喜柱家西隔墙盖房子,站在高处望着他修车,技艺竞然这么溜,纷纷来到喜柱的身边,满脸写着惊讶。鲁新建/摄影

  

  他的人生之歌,正奏响在马庄寨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激励着更多人勇往直前。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坚毅拼搏,再大的困境都能闯出新天地。让我们向这位盲人追梦人致敬,学习他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鲁新建/文)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区抵税房产拍卖公告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