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这是南召县乃至全国兄嫂的一面旗帜。十六年间,父亲、母亲、继父先后去世,一个十五岁的人开始带领两兄弟和同母异父的姐弟俩支撑起一个俩姓家庭,后由妻子协助,十年间,吃尽千辛万苦,为三兄弟一妹子组建家庭,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李乐成刘保华夫妇演绎出一段感人肺腑的兄弟情深的扎心故事,唱响了一首激动人心的人间真情的时代欢歌!
李乐成、刘保华是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山坪村人,他们夫妇都是极其平凡的人,然而,凡人不凡,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来,诠释了“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善良、仁爱、慈悲、担当、责任、义务的人性光辉!尽管岁月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美德仍在方圆十里八村传唱着。
(李乐成刘保华合影照)
话还得先从李乐成说起,乐成兄弟三人,他生于1946年,大兄弟乐清生于1950年,小兄弟乐贵生于1951年。
1952年,父亲病逝,乐成7岁,乐青3岁,乐贵2岁。那时,正值新中国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期,母亲拖家带口,乐成、乐青不会干活,乐贵还在嗷嗷待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难以养家糊口,苦苦支撑了3年后,没有办法,于1956年,经人介绍由周花臻来家招父养子。1957年、1958年,母亲又先后生育了周太芝,周太生。俩姓7口之家,仅有一个并不强壮劳力,生活是捉襟见肘。
1960年,母亲因病去世,乐成本与继父的到来有抵触情绪,母亲去世后,继父携上儿女在本队另居生活;乐成带着二兄弟独立支撑起了一个家庭,那一年乐成才15岁。
自此,乐成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他带着11岁的大弟乐青、10岁的二弟乐贵艰难地生活。那时靠工分吃饭,乐成去生产队干活,乐青给生产队放牛,乐贵上了小学。
1966年,乐成时年21岁。继父周花臻又因病去世了,当时,太芝10岁、太生9岁,年纪太小,不能独立生活,乐成招乎把继父的丧事处理后,远在二十里外,平时来往稀少的继父之弟要把周家姐弟俩带回去生活,周家姐弟俩又哭、又撕、又打、又咬,不愿回叔家生活。那年月,自己的生活尚切没有保证,谁愿在家里白白地再添上两张嘴?可乐成与周家姐弟,是一母所生,毕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看周家姐弟无家可归,含泪又把太芝、太生带到他家生活。后来,全家五口人,太芝做饭,其他兄弟几个能干啥活就干啥活,安排最小的太生上学。
兄弟协立山成玉。一家人在乐成的引领下,艰难地支撑着生活,基本生活也有了保证。转眼,乐成到了结婚的年龄,那时,女孩们找对象,一看成份,二看人品,三看地址,四看生活,这四个方面乐成都算占上了。彩礼虽然只有一、二佰元,但也需东挪西借,经人提亲,加之同宗近族、亲戚、邻居的共同帮衬,1968年与南坪的刘保华结婚成家。
刘保华比李乐成小二岁,是一个贤妻良母。进入李家后,虽然自己有了儿女,但仍不嫌弃本家的两个兄弟和异姓的俩姐弟。夫妻二人一边照顾儿女,一边为太芝找婆家,一边为三兄弟张罗婚事,一边勤俭治家、节衣缩食、为兄弟们筹备彩礼、盖房的费用。
李乐成刘保华夫妇于1972年给二兄弟乐贵娶了媳妇;于1974年给太芝找到了婆家;于1976年给太生找到了一个需要上门女婿的家庭;于1981年给大兄弟乐青撮合成了一个媳妇,也成了家。
十年间,李乐成夫妇,先后为三个兄弟,一个妹子成就了家,出色地完成了他们当哥嫂的使命。
不知不觉又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这五个家庭人丁兴旺,已达40来口,都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李乐成刘保华夫妇两儿三女,四世同堂,身体硬朗,享受着天伦之乐。
(前排自左至右第二第三分别为刘保华李乐成)
心地无私天地宽。李乐成刘保华夫妇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宽广胸怀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每当谈起为兄弟子妹成家立业一事,人们总是对李乐成刘保华夫妇说,“还是你们俩,当起哥嫂了,真算话!”而他们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哥嫂的!亲兄弟,一个妈生的,都是一家人,父母走得早,我们不管谁管呢?”
——这是他们的心迹坦白,这是他们的真情流露,这些话说着容易,但在付诸具体的实际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呀!他们的语言很朴素,并不闪光,但在这“并不闪光”的语言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一串串的数据里,要知道隐含着他们夫妇俩多少的艰难与困苦、多少的委屈与泪水!
李乐成刘保华夫妇为了自己,为了兄弟子妹,吃尽了千辛万苦,圆了自己的梦,也圆了兄弟子妹们的梦,是一家人的大功臣!是古路河流域方圆几十里当哥嫂之人的楷模!是影响、教育别人哥嫂的一个鲜活的范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典范!
(南召县崔庄乡中心校张红阳、张志芳供稿)
编辑:窦文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