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出彩·回眸2024特稿——只此青绿映初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实干出彩·回眸2024特稿——只此青绿映初心
作者:   柏伴雪

  绿水青山织锦绣,生态南阳入画屏。

  

  在淅川县南水北调渠首,万顷碧波、朵云如絮、飞鸟翔集,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丹江口水库入选全省“首批美丽河湖”;在巍巍八百里伏牛山,层峦叠嶂、古木苍天,幽谷险涧、激流碧潭,构成了我国中央山系东部,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的景观标志地,我市被联合国授予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金字招牌;在中心城区,水城相融、绿廊纵横、生态和谐,让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愈加浓郁……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我市胸怀国之大者,践行民之所盼,厚植生态优势,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的和谐统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群山环抱、湖泊点缀,景色宜人的资源禀赋,赋予南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南水润京华、守护见担当的时代命题,赋予南阳扛起渠首担当,维护好保障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的政治使命。着力打好绿色优势牌,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高位推动,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2024年,市委对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三省五市跨区域、流域协同共治工作取得新突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出台……一系列靶向聚焦、精准滴灌、系统集成的改革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完善了体制机制,形成了制度保障。

  

  2024年,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位列全省前三,主要指标省内排名为历年最好成绩。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32个国省控断面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持续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强化河湖长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我市生态保护交出硬核成绩单:成功入选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市。

  

  尤其,淅川县持续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提高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丹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在这里,已连续10年监测到黑鹳稳定越冬种群,“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保护区的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创新“两山”转化路径

  

  在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中,我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升生态福祉,释放生态红利,良好的自然生态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扮靓了“生态颜值”,收获了“生态价值”。

  

  桐柏县,蜿蜒的山路两旁,16.3万亩茶叶既是生态屏障,也是富民增收的产业支柱。全县茶叶年产量4000余吨,综合产值超20亿元,茶企百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茶产业贯通一二三产,正在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让绿水流“金”青山有“价”。国有南阳市黄石庵林场成功攻克曲茎石斛繁育、栽植难的课题,两项河南省地方标准技术规程颁布实施,进一步推进了科研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生态红利催生美丽经济。西峡县太平镇桦树盘,30多户村民建民宿兴产业,昔日偏僻的山乡呈现出一幅“林在山中、房在林中、果在院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美景。

  

  我市认真落实“双碳”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双控”机制,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治理升级,完成省定重点治理减排项目66个,新增A级、B级和绩效引领企业18家。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4.7%、全省第一。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推动林业碳汇、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淅川县、西峡县获评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

  

  逐绿而行打出“组合拳”。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打造绿色发展增长极。绿色生产力加速形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协同推进。深耕绿色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优质农产品提质、扩量、增值。强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稳步推进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全流程改造,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优势产业集群,超前谋划布局合成生物、光伏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含新量”。深入实施“宛美”旅游战略,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效经济收益。大力优化能源保障格局,着力构建“风光水火”“源网荷储”一体化大能源保障格局,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和新能源应用示范市建设,有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奏响动人乐章。

  

  以绿为底生态惠民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阳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更高了。美丽风景,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从市区遥望独山,经常清晰可见。”每当天气晴好,市民张先生总会拿出手机拍下蓝天白云,分享到朋友圈中。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PM2.5浓度44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三;PM10浓度65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二;优良天数269天,综合指数4.098,全省第二。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绿为底、着墨生态、向美而行,修绿道、连水系,织起绿色生态网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一望无际的经济林、特色林、生态林、涵养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一河两岸展“绿卷”,生态图景绘丹青,“城在园中,林在城中,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绿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持续推动改善空气质量,让百姓享受蓝天白云;全力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绘就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好画卷;加强土壤污染治理,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相映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民生福祉的厚重成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街小巷月季花开四季,非常美!”“每天早晨,我们都会在附近的小公园锻炼身体,生活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心情都好起来了。”茶余饭后、大街小巷,三五亲朋遛弯时总会由衷地称赞。对于我市持续不断的增绿扩绿,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颜值日新、环境向好的发展与变化,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载体,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厚植绿色发展底蕴,提升人民绿色福祉,擦亮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靓丽底色。(全媒体记者 柏伴雪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