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 宋 锐
目前,南阳正处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我市应抓住这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机遇,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数实融合,激发人才活力,聚焦“五聚五提”工作总抓手,加速形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发展的磅礴动力。
改革,是打造新“制”能的关键一招。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各类资源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抢答题”。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二是做好主动对接的“必答题”。要善于全盘统筹,找准国家、省出台的最新政策落地的着力点、结合点、突破口,把政策变成思路、思路变成方案、方案变成项目,确保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三是做好精准招商的“加分题”。要结合南阳实际和新形势,深入研究,加强沟通,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完善体制机制,灵活运用“敲门式招商”和产业链、供应链招商等方式,充分利用产业发展错位竞合、补位填空,精准招引一批优质企业落地。
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变量。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我们应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发挥全市顶层设计的指引作用。根据我市下一阶段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主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科研机构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组建或参与创新联合体,开展重点领域的科技联合攻关。二是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硬核支撑。持续提升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加快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突出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对接。
融合,是提升新“产”能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始终坚持产业立市、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推进数实融合的发展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育强重点龙头企业。把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作为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支持龙头型、链主型企业开展跨区域兼并重组、全链条垂直整合,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重推高成长产业链群。通过强力实施“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选取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链重抓重推,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加快产业体系升级,带动整体实力跃升。三是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对风口产业的深度研究,抢滩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航空再制造及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是汇聚新“才”能的根本保障。
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尽快畅通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一批人才后备队伍。一是拓宽人才引流渠道。紧扣引、用、育、留全链条精准发力,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坚持“刚柔并济”,健全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团队的定向招引、合理运用机制。二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要岗位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三是提升人才培育方式。在加大支持高等院校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中医药、新能源等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我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南阳市委党校)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