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文化与光影交织的圣地:郏县行摄散记

关注南阳网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文化与光影交织的圣地:郏县行摄散记
作者:  庞先庆

  人生就像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滩,而在这片沙滩之上,总有许多难忘的美好回忆如闪光的珠贝般散落其间。它们在岁月的浪潮中时隐时现,时不时地吸引着你弯下腰将其拣起,放在手心,细细地咀嚼品味,每一颗都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2024 年初秋时节的郏县摄影采风之行,无疑就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珠贝。

  1.jpg

三苏园景区


  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及光影中国网摄影师,我一直热衷于在文字与光影中捕捉世间的美好与深刻。2024年8月,在从郑州返回的途中,我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与对摄影创作的热情,顺道来到了平顶山市郏县。这一趟游访,于我而言,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也是一次用镜头书写的独特旅程。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犹如繁星璀璨于苍穹,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他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在风雨飘摇中坚守自我、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其一生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辗转流离却才情四溢,面对尘世的风云变幻,他始终我行我素,将苦难化为笔下的诗意,以洒脱之姿留下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和经典佳作。

  

  这位“北宋巨星”与郏县有着不解之缘。郏县,这座位于河南中西部的小城,宛如一颗隐匿于中原大地的明珠。虽地处中原腹心,却有着别具一格的山水风貌。山峦起伏,峰峦叠嶂,那山川之美,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自然的灵秀之气。苏轼见此,不禁为其与家乡峨眉山相似的韵味所触动。或许是那山水间流淌的清幽宁静,能让心灵得到慰藉;又或许是这片土地所蕴含的质朴与深邃,恰似他灵魂的栖息之所。而此地“土厚水深”的特质,更像是一种天然的恩赐。对于生者,这里是安居乐业的桃源;对于逝者,它则是灵魂安息的宁静港湾。于是,郏县成了苏轼最后的归宿,他将自己的身后之事托付于此,宛如孩子投入母亲温暖的怀抱,满是眷恋与安心。

  

  千年之后的郏县,依然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宛如一座文化的宝库,静静等待着后人的探寻。这里文脉昌盛,宛如一棵古老而繁茂的大树,其根系深深扎入岁月的土壤,汲取着历史的养分,而枝叶则向着现代的天空舒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其中,三苏园景区便是郏县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像我这样的文化追寻者。

  

  踏入三苏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坡湖。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波光粼粼,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树和天空中变幻的流云。微风轻拂,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那是岁月的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关于三苏的点点滴滴。湖岸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湖面上,随着微风摇曳生姿,与湖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我拿起相机,捕捉着这如诗如画的瞬间,试图用镜头凝固这永恒的美,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这份宁静的珍藏。

  

  沿着湖畔前行,广庆寺便出现在眼前。这座古老的寺庙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韵味。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那袅袅香烟似是连接古今的纽带,而悠扬的钟声则是穿越时空的回响。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宁静,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寺庙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与三苏文化相互交融,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向人们展示着文化传承的魅力。我穿梭其中,用相机记录下寺庙的每一个角落,那斑驳的墙壁、古老的佛像、精美的雕花,都在我的镜头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三苏祠作为三苏园的核心建筑之一,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祠内供奉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塑像,这些塑像栩栩如生,仿佛将三位大文豪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才情,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他们当年挥毫泼墨、谈经论道的场景。祠内陈列着众多与三苏相关的文物和资料,每一件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那些泛黄的古籍、古朴的字画、精美的器物,都在默默诉说着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在这里,我如同一个贪婪的求知者,在文物和资料间穿梭,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细节,用镜头捕捉每一件文物的独特魅力,试图通过我的笔触和光影,将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更多的人。

  

  三苏纪念馆则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它宛如一座文化的桥梁,将古老的三苏文化与现代的展示手段完美结合。馆内运用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三苏父子的一生。文字展板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家族背景、成长历程和文学创作;图片展示则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文化昌盛的北宋时代;实物陈列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而多媒体展示则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三苏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奇妙力量,它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让文化变得更加亲近。我不停地调整相机参数,力求将每一种展示形式都完美地记录下来,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能让那些无法亲自前来的人也能领略到三苏纪念馆的魅力。

  

  东坡碑林是一座书法艺术的殿堂,也是一座文化的丰碑。这里镌刻着古今众多书法家书写的苏轼诗词佳作,每一块石碑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同的字体风格在石头上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或雄浑大气如泰山压顶,或飘逸洒脱似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若苍松翠柏,或婉转秀丽像春花秋月。这些石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示,更是苏轼诗词魅力的延伸。我穿梭在碑林之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着每一块石碑,试图捕捉那书法线条与石头纹理之间的微妙融合,以及诗词意境与书法韵味的完美碰撞。每一张照片都是对这伟大文化遗产的致敬,希望能将这份艺术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东坡中年布衣塑像矗立在景区之中,宛如一位智者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苏轼那从容淡定的神情,展现出他在中年时期经历风雨后的豁达心境。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凝视着历史的长河,又像是在思考着人生的真谛。这尊塑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内心。我围绕着塑像,寻找着最佳的拍摄角度,希望通过镜头将苏轼的这种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看到照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触动。

  

  金娃迎宾道充满了趣味和生机,那些可爱的金娃造型为景区增添了一份欢快的氛围。它们或嬉戏玩耍,或笑容满面,仿佛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小精灵,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些金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给整个景区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我蹲下身子,用低角度拍摄金娃,试图展现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同时也将周围的环境融入画面,让观众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欢乐氛围。

  

  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静静地坐落在景区内,它们与三苏陵园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这些墓葬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有着一种质朴而庄重的美。它们见证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无尽的思念和敬意。墓周围的草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逝者默哀。我怀着敬畏之心,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墓葬的宁静与庄重,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能让人们感受到这份对先人的敬重和对历史的传承。

  

  而三苏陵园则是整个景区最为庄严肃穆的地方。这里古柏参天,郁郁葱葱,每一棵树木都像是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三苏的安息之地。陵园内庄严肃穆,墓碑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我轻手轻脚地在陵园内行走,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我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从古老的墓碑到参天的古柏,从石板路上的青苔到空气中弥漫的静谧,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在这里,我仿佛能与三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们的才情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永恒地流淌。

  

  在郏县,除了三苏园景区,敬孔子的文化传统也深深扎根于此。儒家文化的醇厚韵味与三苏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郏县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古老的庙宇或者学堂遗址前,人们可以想象到曾经的学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的场景。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让人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尊崇和对道德的追求。这种文化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前来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心灵得到了洗礼。我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文化遗迹,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展现出郏县文化的多元与厚重。

  

  当然,郏县的魅力还在于它那浓郁的人间烟火气。走在郏县的街头巷尾,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传承了数百年甚至更久的味道,每一种小吃都像是一部活的历史书。无论是热气腾腾的饸饹面,还是独具特色的郏县豆腐菜,它们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在街边的小吃摊前,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食带来的满足。我用镜头捕捉着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那些忙碌的摊主、满足的食客、热气腾腾的美食,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郏县人民的生活百态,也体现了文化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这里,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遗迹和名人故事中,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次郏县游访,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及光影中国网摄影师,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郏县的点点滴滴。这里的文化、风景和生活,都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郏县,它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是文化与生活的共生,是每一个前来探寻者心中的圣地。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郏县,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让这份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2024 年初秋时节,文化与光影交织的圣地郏县游访,的确就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珠贝。在这段旅程中,郏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像是被时光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它们透过镜头,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成为了我记忆宝库中最为珍贵的宝藏。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