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旋馍,是贾宋人很熟悉的名小吃。它伴随着九十年代孩童们的美食梦想,让九十年代的孩童们魂牵梦萦。
馍,还有一种释义叫馒头。馒头是用小麦去了皮磨成面,加入老面发酵蒸制而成。在北方有些地方区域称之为白面馍馍。而我们贾宋人把在鏊子锅上烙的“饼”叫油旋馍。油旋馍作为贾宋的著名小吃,追溯其历史,最早出现在清初顾仲编著的饮食著作《养小录》中,其对“千层油旋烙饼”是这样描述的:“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真香油四两,合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上火烙之,甚美。”
清末著名的饮食专著《调鼎集》中也有“油旋饼”的记载:“最忌不松,油饼用卷,必有此病,法以上白细面同煮肉汁和摊大饼,掺椒末,勿加油,俟捏极薄加油,油上如箩筛飞面,轻轻卷起,摘段,以生脂油,羊糖作馅,包成小饼,锅微火慢烙,饼上仍用手轻捺,刚极松散,此要法也。”此书还有“晋府千层油旋饼”的记载:“白面一斤,洋糖二两水化开,加麻油四两,和匀拌开,入油擀,再次如此七次,作饼烙。”
历史记载可圈可点,然而贾宋油旋馍的做法是:和软面作剂,擀成一长条面片,左手拿起面片,右手手背在面片下向前一甩,“啪”一声甩在面板上,然后把面片向右折叠,抹上细盐、猪油葱泥(猪油的起酥作用最好,而且猪油有特殊香味),然后随卷随抻,抻得极薄,卷成一螺旋形圆柱,把做好的油旋馍生胚子放在鏊子上烙,用手指压成直径两寸左右、半寸厚的圆薄饼,烙好两面、再两面刷油放进柴火土灶铁锅内壁上烘烙,先烙一面焦黄,再烤另一面。
每次翻动烙着的油旋馍时,要先用铁铲子把铁锅中面饼微端起来,配合手掌再稍稍拉起,围着铁锅来回转动。贴着锅的一面大约三分钟焦黄时,拉起面饼反身烙另一面。在烙另一面的时候,注意抽一根竹筷子,竖起,给锅中的面饼扎几个小孔。以便贴锅的一面成熟时冒热气,这样不会糊锅,油旋馍口感好。此时,柴火不能添加,火苗控制在小火盈盈之端。翻过来烤另一面时,手伸进铁锅中把烫手的油旋馍提起时,手要不怕烫,手臂还不能碰到炽热的铁锅壁端。初学者,由于手法不熟练,稍不留神,胳膊就会被铁锅壁烙起红红的水泡,有时疼得不敢穿长袖衣服。
油旋馍的特色就是酥,入口即碎,甚至酥脆的能发出声响,掉在地上会被摔得粉碎,这才是正宗的贾宋油旋馍。第二就是“香”。正宗的贾宋油旋馍葱香浓郁,入口浓香,弥久不散。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所以油旋馍做好,要趁热吃才能吃出味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勤劳勇敢的贾宋人,成群结队南下务工,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打拼精神。然而打饼成为了创业致富的主流。贾宋人先是在武汉地区打饼创业,后又到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打饼创业。
九十年代贾宋人支锅置灶,行走于各个省市开始了烙馍的事业。他们根据不同省市地域风味结合贾宋美食,创新出适合不同地域省市的馅饼、鸡蛋饼、鸡蛋煎饼、太阳饼、青椒饼、披萨饼、南瓜饼、酥饼、空心饼、卷饼、脆饼、卤肉饼、夹菜饼等三四十种花样饼。
贾宋人走南闯北在原有贾宋传统饼子基础上改进和创新,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一个宗旨————“围点打原”。“围点打原”是一种精神。何为“围点打原”呢?就是围绕着贾宋风味不变,照着当地风俗点展开饼子创新,踏踏实实地打饼,不忘原来的初心做事。
就这样风里雨里,凭着一腔热血的贾宋人,南来北往,把油旋馍的事业传遍全国各地,乃至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
以前是省市扎根打饼创业,现在就连小小的县级、集镇都有贾宋打饼人扎根结彩。贾宋油旋馍就是古传统千层饼的一种。随着社会各阶层人群口味的变迁,聪明的贾宋人,又一次在油旋馍的基础上把脉创新。把原先“面硬、繁琐、七折”的工序简化为“面软、娴熟、左三折、下三折”的做法,成功地把油旋馍商业化、规模化了。由此才顺利的植入到学校、医院、工厂等大型工商业单位食堂内。
商业化、规模化了的“油旋馍”自此华丽变身,成为人人叫好的“葱油饼”。贾宋葱油饼是千层饼的一种。二十世纪末,贾宋葱油饼的做法汲取了恩施土家酱香饼的“刷酱”,以“刷酱”的传统制作方法研作出新的酱料配方,把新的酱料配方制作成香酱,再移植刷在贾宋葱油饼的表皮面上,自此“贾宋香酱饼”诞生。
自强拼搏、聪明好学的贾宋人,骨子里装满吃苦耐劳的精神。打饼创业往往都是起早贪黑。早起凌晨两三点一直干到中午12点,甚至一个白天不休息到晚上八九十来点才关店打烊。就是这样:“胸中有执念,心理才不慌”的信仰,才使得贾宋人的贾宋香酱饼处处让人点赞且竖起大拇指。
凭着贾宋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落地生根的魄力,痴心打不死的心态,才使得贾宋香酱饼事业得以在越来越竞争大的环境中、个体对立面中脱颖而出,受到好评。时至今日,流行在市面上的千层饼种类除了贾宋香酱饼,台湾手抓饼,山西草帽饼,带馅千层饼,糖心千层饼,豆沙千层饼,发面千层饼之外至少还有二百多种千层饼花样分部于全国各地。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