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丁河镇:山茱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关注南阳网
西峡县丁河镇:山茱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庞书音

       11月的伏牛山区,秋意盎然,凉风习习。正值山茱萸成熟采摘的时节,在位于西峡县丁河镇古峪村张宏伟家的山茱萸种植园里,墨绿透亮的叶子间,晶莹红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每粒饱满肉厚的果实,都承载脱贫户张宏伟鼓起“钱袋子”的致富梦。“从彼时的贫困户到现在的致富能手,对张宏伟的帮扶经历说明,在帮助解决贫困户‘急难愁盼’的基础上,点燃其致富梦想,教授其致富技能,是长远之计,是最佳路径。”同行的古峪村村支书朱书国感叹。

  

  硬气的腰杆不折弯

  

  黝黑的皮肤,笑容挂在脸上,一讲话就让人感觉亲切爽朗……这是丁河镇政府干部对张宏伟这个伏牛山区汉子的第一印象。

  

  古峪地处伏牛山腹地,多为丘陵山地。20世纪90年代,不怕苦的张宏伟就承包了20亩的荒山发展山茱萸。张宏伟脑子活,干事精细,种养的山茱萸在十里八村也算得上精品。年景好的时候,光是卖山茱萸枣皮每年能收入6万多元,虽说比不上富裕人家,但维持家庭日常开销没问题。

  

  可意外总是来得让人措手不及。2018年,张宏伟的爱人患了病,自此“去诊所、跑医院”成了两口子的生活日常。农村家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劳动力,家里少了个正值壮年的顶梁柱,日子一下子就变得拮据起来。可让张宏伟头疼的远不只爱人的伤病:“我们省着点儿花日子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下一代的教育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大事,况且我家孩子成绩不错,是那块料,得多给他弄些学费,将来好顺利完成学业。”

  

  别看张宏伟没念过几年书,但他很早就知道,教育下一代的头等大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耕读文化”浸润于伏牛万千山乡。在包户干部李学杰心里,张宏伟一家和别的贫困户不一样:“从我们帮扶他的那天起,他的腰板就挺得直直的,来帮扶的干部都知道,只要将来孩子读书有出息,他家就指定能脱贫。我们每次入户讲政策,他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干起活来看着也有劲,现在想来他还是心里的奔头足。”

  

  红润的产业助脱贫

  

  张宏伟回忆,2018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建议下,他递交了贫苦户申请书,经村党支部书记朱书国和其他负责人员按照流程进行了实地核查、提出初步方案、村民评定、村级初定、公示公开等程序,正式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致贫原因,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对症下药”,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为其妻子办理了慢病卡,并为孩子上学申请了助学金。同时,立足张宏伟有劳动能力、有药材种植经验的实际,镇乡村建设办公室鼓励他参加县里举办的农民培训等,还提出可以在扶持资金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帮忙想办法。“当时是想学个一技之长,多个营生,没想到学到了安家立命的本领。”徐振庆在县农业农村局开办的7天理论课程学习中,首次知道了“科学种植”这个理念,又在县域内山茱萸种植合作社实地调研中,萌生科学种植的念头。

  

  年轻时候的老徐是山里的“好把式”,如今的他仍是雷厉风行。从临沂回来,仅隔一个月,他便自费去陕西佛坪,了解当地的山茱萸产业。2022年下半年,张宏伟确定发展珍珠红山茱萸品种种植。“我们帮张宏伟协调了好几个月,可算是协调下来50亩土地。现代药园必须配备先进农机,土路坑坑洼洼不好走,村里便帮忙修缮生产路,又联系供电局水利局保障用电用水,一段忙活下来山茱萸种植已经全部种植完毕。

  

  地里有苗不愁长。张宏伟的山茱萸栽培模式现代化,管理又精细,接二连三的好政策也落地园区。紧随着还有南阳职业学院的教师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到山茱萸种植园区对张宏伟进行药材种植技术指导,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更加凸显。

  

  繁荣的事业旺家乡

  

  如今,张宏伟在药园的奋斗已然不只为自己,还希望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兄弟。2024年,他成立了西峡县红伟药园种植农场,他示范的山茱萸科学种植模式,不仅让他的药材事业迈上新台阶,还示范带动了周边更多农户,山茱萸产业也成了古峪村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后来,西峡县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张宏伟还被邀请到西峡县农业种植技术分享大会上当作模范代表发言。

  

  张宏伟表示说,当了致富示范人,就不能光想着自己做大做强,更要想着怎么帮全村搞好产业,拓宽村民增收门路。为此,张宏伟和县乡村干部一起谋划,2024年,古峪村开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强村富民路。朱书国任理事长,吸纳社员42人,他介绍:“我们合作社不牟利,只向村民提供服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哪个环节有需要,咱们就靠上前,村民背靠合作社,就能降低种植风险,增加经营收益。”

  

  而且,“一根甘蔗分段吃”,药材种植给村民带来的收益不止于此。药园的打药、浇水、采摘等环节,很多工序都需要劳动力,这让周边多数农民在家有了增加务工收入的机会。68岁的村民黄国茹就在药园内现身说法:“每年光在药园打工,就能赚上5000多元。如今,俺们两口子都围着山茱萸转,在家门口就业,日子别提多安逸。”

  

  靠山吃山,靠园吃园。张宏伟又准备试水生态种植,在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采取了增施有机肥、开展生态防控等技术,确保“好园出好药”。同时,张宏伟还联系县宛西制药公司签订长期药材收购协议,与药材收购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让自己及周围村民的收益长久而稳定,为此他的脸上满是憧憬。(通讯员 庞书音)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