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关注南阳网
河南南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作者:  陈书洁

南阳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南阳网讯 (南都晨报记者陈书洁)9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建设农业强市、打造和美乡村”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南阳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农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44.73亿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6元,增速8.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发展保持“稳”“进”“提”良好态势

  

  ●稳,就是粮食生产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中向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深化“五良”集成融合,组织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赤霉病防控“十日攻坚”、小麦增产夺丰收、秋作物灾后生产、秋粮“一喷多促”等专项行动,深挖粮食增产潜能。今年全市夏粮总产达84.78亿斤,增加6.6%。秋作物播种面积1560万亩,比上年略增,目前正在全力做好后期田间管理和收获工作。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强力实施项目“集中开工”、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双业增收”、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成果巩固“集中决战”四个专项行动,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市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位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监测对象31151户97945人,其中2024年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793户2752人;累计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5348户48349人,风险消除率49.4%,其中2024年以来风险消除1218户3802人。

  

  ●进,即三产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进展良好。三产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已发展花卉苗木58万亩、中药材190万亩、优质水果60万亩、食用菌5.55亿袋、茶叶25.79万亩;新争取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桐柏稻米和卧龙、方城、淅川中药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1个(社旗县桥头镇艾草)。乡村产业呈现出产业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良好发展局面。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全市新建“美丽小镇”15个、“五美庭院”6.3万户,南召县“隐士田园”民宿疗愈线、西峡县乡村慢生活沉浸体验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2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提,即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改革提档升级。农业科技持续创新。我市持续加大优良作物新品种培育力度,新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2个,鉴定新品种3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3项。积极与国创中心、河南联通加强对接,加快农机信息化双平台建设,完成“南阳农机云平台”“南阳市农业装备云平台”建设、备案和部署任务。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在全市推行畜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内乡模式”。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300万元,用于扶持186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改革,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451万亩。

  

  大力发展“五特”经济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

  

  近年来,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水区4县市和干渠沿线区域9县市区,按照厚植生态理念、守好绿水青山的要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拓展绿色产业空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南阳市大力发展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高效生态底蕴更加彰显。淅川县探索出了“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短线”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集群,“中线”发展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集群,“长线”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食用菌规模4000万袋以上、中药材10万亩、林果33万亩,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西峡县“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分别达到4亿袋、13.5万亩、22万亩,三大产业年综合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邓州的优质小麦带、镇平侯集镇的观赏鱼、杨营镇的优质小麦、方城博望镇的黄金梨、卧龙区石桥镇和蒲山镇的月季等,均成为高效绿色富民产业。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片区化建设、组团式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探索走出一条“田村一体”“产村融合”、生态宜居、和美富裕的传统农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南阳市结合平原、山区、丘陵三种地形地貌特点,坚持集中布局,运营前置,分区推进。平原农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村庄规划深度融合,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一体运营,实现“田村一体”融合发展。山区村庄,把花、药、果、菌、茶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构建“产村一体”发展新格局。丘陵乡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破解水资源困扰,壮大特色林果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整治提升”的要求,分类分层分级建设和美村、美丽村、洁美村。依托近年来已建成的五星支部村、乡村建设示范村,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持续提升建设水平,树立我市乡村建设标杆。对产业基础、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通、净、绿、亮、文综合整治提升为重点,建成“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美丽乡村。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般或薄弱的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开展整治提升,实现干净整洁,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今年已建成和美乡村206个、美丽乡村691个。

  

  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今年全市夏粮1092.3万亩,平均单产388.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6.82%;夏粮总产84.78亿斤,增加6.6%。据调度,全市秋粮生产形势也好于预期。

  

  为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围绕耕保、种子、科技、防灾等方面狠下功夫。面对严重干旱洪涝和爆发流行态势的病虫害,提前会商研判,制定对策措施,及时组织实施了抗灾害防病虫保秋粮行动。组建常态化应急作业服务队、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为应对干旱,提前组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治行动,投入机电井等农田设施开展造墒播种和抗旱浇灌。对于洪涝灾害,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组织疏通沟渠,及时排水降渍。第一时间研究制定“排、渗、补、防、控、改”六字措施,指导群众科学改种、分类管理。对于病虫害,重点开展 “一喷多促”,综合防控玉米南方锈病等病虫害。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探索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稳妥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减灾减损,秋粮生产实现了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守住了粮食生产底线。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