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成捆 变“废”为“宝”

关注南阳网
秸秆成捆 变“废”为“宝”
作者:  靖翔宇 樊安璐

南阳网讯 近年来,社旗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探索建立起“秸秆利用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加强秸秆收储和消化力度。如今我县秸秆收储运已走向市场化运作,形成了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图片1.png

  眼下,我县在收割小麦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小麦秸秆回收工作。在桥头镇老庄村刚刚收割的麦田里,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秸秆打捆机机手王庆华说:“我们常年承接打捆、犁田“一条龙”服务,像我们这台机械一分钟能出两个捆,一天如果作业环境允许的话,能打到1000捆左右。一个捆如果打麦草的话大概在一亩半,一捆300公斤左右,我们2019年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每年从五月份,从安徽、湖北,然后到河南”。

图片2.png

  以前农民为秸秆犯愁,从地里装车拉出去费劲费力,而且堆放占地方,也卖不出钱。现在,麦田里的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在桥头镇炳松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成垛的秸秆整齐排列在园内,准备运往内蒙古等地。我县秸秆收储运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还解决了农民处理秸秆的难题。

  社旗县桥头镇炳松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炳松说:“秸秆浑身都是宝,它可以做工艺品、牛羊饲料、菌场原料,还可以发电、造纸等,废料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我们现在的产品主要是卖到云贵川、陕甘宁、内蒙等地区,作为牛羊养殖的饲料很受养殖场的欢迎。还有一部分卖到电厂,反正都能变成钱”。

  据了解,桥头镇秸秆回收大户张炳松,是该镇第一个尝到秸秆变“废”为“宝”甜头的人。张炳松的秸秆回收事业成功之后,带动了全镇的秸秆回收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桥头镇已培育出秸秆收储大户5家,以及多家散户,形成了以大户为主、散户补充的秸秆收储运经营管理体系。他们分类管理,分片包干,明确清运责任,织密了秸秆收储运区域化作业网。社旗县桥头镇乡村建设办主任孙鲲说:“桥头镇在今年秸秆清运工作中,切实担起责任,积极统筹协调清运主体,在全镇开展秸秆清运工作,提高秸秆利用率,全力以赴做好秸秆清运工作。今年桥头镇小麦种植面积8.2万余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近年来,我县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产业化带动的原则,强力推动农作物秸秆全域全量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赢,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

编辑:社旗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社旗县小麦基本收割完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