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千秋字圣”•许慎文化园行摄散记

关注南阳网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千秋字圣”•许慎文化园行摄散记
作者:  庞先庆

  一说到文字,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上学时所用到的《新华字典》。当然,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和迄今为止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自1953年10月出版以来,为中国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而一提及受到历代社会和学者高度重视的字典辞书开山之作——《说文解字》时,可能会有人对此感到陌生,也有可能会有人大致知道《说文解字》与漯河有关,更与漯河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

  1.jpg

  ↑园区全貌。庞先庆/摄

  

  ◎走近漯河·行摄岁月

  

  漯河,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衔伏牛山麓,东临淮北平原,因沙澧河在此相汇,河湾状似海螺,名湾为螺,地以湾名,随演变而得名。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美丽的沙澧河,宛若两条蜿蜒澄澈的玉带,滋养着这座风土吉壤的城市,其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灵秀山水赋予了漯河兹兹不绝的灵气,诞生了诸多在华夏历史中极具传奇的人物,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就是其中之一。

  

  文字用来书写历史,而文字也有自己的历史。文字的历史,最绕不开的两位伟人,一位是仓颉,一个是许慎。仓颉创造了文字,许慎著成了《说文解字》。因其编纂编撰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许慎被誉为“文宗字祖” “字圣”,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形成了漯河独特的文化富集效应,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就有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为核心建造而成的许慎文化园。这里既富岁月的倥偬与漫长,又具时光的沉淀与变迁。

  0.jpg

  ↑殿前合影。庞先庆/摄

  

  2024年4月6日清明小长假期间,心怀无尽追思和无限缅怀之情,南阳网-光影中国网摄影师从南阳驱车前往人杰地灵的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游访许慎文化园,探寻《说文解字》的前世今生,感受贤圣那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六书广场·淳朴厚重

  

  是日,风和日丽,天清气爽。由漯河西高速出口,沿召陵区东山路驾车北行约20公里左转龙江东路至与中山路交叉口向东800米后,在道路的右侧,一处汉代陵园风格形制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便是漯河一张星光闪耀的名片、“千秋字圣”许慎纪念地——许慎文化园。

  2.jpg

  ↑六书广场。庞先庆/摄

  

  许慎(约公元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曾任太尉南阁祭酒。许慎自幼质朴淳厚,聪颖好学,博学经籍。儿时师从当时的经济学大师贾逵,从师学习“五经六书”以及百家著作,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花费20余年的光阴,沉溺文字海洋中,分析、比较、梳理、归纳,编撰出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字典,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因其对汉语文字做出的杰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字圣”“字学宗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园区六书广场,广场因矗立着六根用整块花岗岩切割雕琢而成的“六书”石柱而得名。大家知道,东汉许慎收集历代资料的前提下,在《说文解字 》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概括和归纳,形成“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法和汉字使用方式。六根耸然巍立的红色花岗岩仿古石柱上面分别刻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总结的六书理论,每根柱子上均刻有例字和用小篆、隶书、楷体书写的注解说明,借以彰显许慎对汉字构造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3.jpg

  ↑许慎金丝楠木雕像。庞先庆/摄

  

  在广场最南端正中,一樽漯河籍成功人士李凌云慷慨捐赠的许慎金丝楠木雕像高6.5米,底阔3.3米,重16吨,高大雄伟、巍峨挺拔的雕像拙朴威仪,可亲可敬,像一座丰碑屹立在世人面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其身上散发着浓烈的思想光芒和人文气质。

  

  伫立在六书柱旁,仰望雕像,激动敬仰之情无以言表。字圣许慎一生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为中华汉字文化事业发展呕心沥血、艰苦求索,他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孜孜研究许慎文化,继承光大许慎精神。许慎金丝楠木像也必将成为纪念字圣、瞻仰字圣的圣物。

  4.jpg

  ↑园区大门。庞先庆/摄

  

  ◎中轴布局·壮观雅致

  

  广场北面,是一座仿汉代传统式样的两层仿古大门房。高悬于门房上方,由许嘉璐先生题写的“许慎文化园”五个大字金光灿灿,熠熠生辉。门房二层是翰林阁,阁名由张海先生题写,主要用来展览多年来收藏的有关以许慎文化为题材的名家字画。

  

  说起中国古建筑,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磅礴大气、富丽堂皇。其实,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在传统建筑里,不管是殿堂、庙宇还是普通民宅都有一条几乎严格的中轴线。通过无人机俯瞰,可以清晰地发现,中轴线对称布局在许慎文化园的建筑布局中也有很充分的体现。

  

  大门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仿汉代传统式样建筑一座,东西对称,颇为壮观。据介绍,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许慎文化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规划建设而成,以展示汉字文化观光为主题,以儒家文化为补充,集经典文化教育、励志进取教育、崇文尚贤教育于一体。全园占地150亩,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规制,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共分“广场服务区”“中心展示区”“墓冢保护区”等三大功能区,地势由南向北依次抬升。

  5.jpg

  ↑园区中轴布局。庞先庆/摄

  

  六书石柱、翰林阁、影壁、汉字大道、字圣殿、字形牌坊、许慎塑像、许慎墓冢等景观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构成园区游览参观主线;状元堂、5D动感影院、叔重堂、汉字故事长廊、字形解义、中华辞书博物馆、说文馆、经学故事长廊、部首方阵、字圣碑林、魁星亭(金榜石)、字源石等景区环线景点以中轴线为界,东西两边对称分布,他们成群结队伫立在中轴线两侧,安静而有序,仿佛在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影壁仪卫·雄浑拙朴

  

  唐代文学家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曰:“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可见,影壁亦称作照壁、影墙、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其功用是作为建筑组群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并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影壁往往把宫殿、王府或寺庙等大门前围成一个广场或庭院,给人们有个回旋的余地,成为人们进大门之前或之后的停歇和活动场所,也是停放车轿上下回转之地。

  6.jpg

  ↑园区影壁。庞先庆/摄

  

  许慎文化园前面同样设有影壁。“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入园区大门,首先吸引摄影师镜头关注的是汉白玉影壁,许慎对汉字概括性的一句名言由当代楷书名家张志和先生题写雕刻于前壁,后壁镌刻《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为宋代僧人书法家梦英书写,落款由其弟子宋代文字学家郭忠恕题写。

  

  ◎汉字大道·沧桑巨变

  

  穿过石砌影壁的刹那,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条绵延的汉字大道陈列在眼前。汉字大道在展示区中央,直通字圣殿,由黑、红、灰三色花岗岩制成,呈展开的书卷画轴状,长80米,按照汉字发展的十个阶段精选历代名碑名帖摹刻其上,寓意中华文字到现在已有8000年的沧桑历史。

  7.jpg

  ↑汉字大道。庞先庆/摄

  

  汉字大道采用石刻和铜铸的工艺,由南向北依次镌刻史前远古符号、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3000个常用汉字,展示了汉字发展的十个重要阶段,分别呈现了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的古今嬗变过程,印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足迹,标志着中华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缓步行走在汉字大道边,仿佛从远古走来,伴随着文化与文明次第的演绎和发展,经风沐雨,走进辉煌和灿烂。温故知新,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很是令人自豪。

  

  ◎高台圣殿·气势磅礴

  

  沿着一条80米长的汉字大道拾级而上,踅步向前,一排重檐庑殿的汉式仿古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园区的核心建筑——坐北朝南、与大门同处中轴线上的高台拜殿——字圣殿。

  8.jpg

  ↑字圣殿。庞先庆/摄

  

  字圣殿气势恢弘,为九开五进的木石结构汉代风格建筑。大殿重檐间,镶嵌的“字圣殿”金字匾牌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写,字体古朴大方。

  

  “考文字之本源存古留真诚乃儒林楷式,标诂训之旨趣探微索隐允推汉学宗师。”大门两侧檐柱上悬挂的楹联,由北大教授、著名语言文字训诂学家周祖谟先生题写,高度颂扬了许慎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许慎的景仰之情。

  

  殿内金砖铺地,正中央是一尊高大的许慎青铜贴金坐像,庄重、儒雅、智慧,显现出一代字圣的大家风范,让人觉得可亲可敬。两侧分别摆放“许慎潜心著说文”和“许冲代父上书”两幅木雕屏风。东西墙壁上悬挂竹简,上面刻写内容为《说文解字•叙》、《许冲上书表》和汉安帝诏书木牍。整个大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移,是用来祭祀许慎的神圣殿堂。铜像前方有座香炉,不时有游人焚香叩拜。

  9.jpg

  ↑圣殿侧影。庞先庆/摄

  

  伫立于坐像前,仿佛看到一位千岁伟人推开了厚重的文字大门,从历史的长河中悄然走来,正娓娓道来,分析字形,辨识声读,解说字义,向后人倾情讲述着关于文字的玄妙高深见解,——文字是智慧的载体,每个字都饱含智慧与力量,组合起来可以影响世界。

  

  绕过坐像往北走,看到坐像身后的影壁上有一个个浮雕字形,靠近仔细一看,原来镌刻的是许慎建立的540个汉字部首,或遒劲苍健,或舒展飘逸,或刚柔并济,或隽秀清丽,有表象,有会意,有思想,有韵致。有些字迹已经因年月而磨损,但仍然可以看出曾经的力度,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坚韧不屈的历史。

  

  ◎字形牌坊·寓意美好

  

  走出大殿,便是中轴线的又一个主要景点——字形牌坊。高大的牌坊由巨型青石按照两个“字”字的造型对接而成,字型取意许慎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之说。牌坊南北两面额头分别书有“字学宗师”“五经无双”,旌表许慎在文字和经学方面的两大贡献。字型牌坊也寓意龙门,中间黑色之石,既代表水,又有墨汁之意。凝视着字形牌坊,不由地想到“鲤鱼跳龙门”这则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10.jpg

  ↑字形牌坊。庞先庆/摄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集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他们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他们只好聚在龙门山的北山脚下。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怎么样。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他从万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云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他的尾巴,他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起,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的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11.jpg

  ↑园区一景。庞先庆/摄

  

  故事里,鲤鱼跳过了龙门,变成了龙。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一样,困难就像一道坎,只要我们像大红鲤鱼一样,勇敢地努力地跳过这道坎,就能成功。后来人们就用鲤鱼跳龙门比喻考试中举等,又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是日,在字形牌坊处,恰遇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游玩,他们很高兴让摄影师的镜头定格了母子三人手牵手跨跃“龙门”的美好瞬间。

  

  ◎汉字密码·博大精深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古人“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自身和万物之象初造“文”,并在此基础上滋生大量的“字”,“文”正是汉字构造的原始密码。

  

  由字形牌坊往前走,是一条宽阔的长约50米甬道,名曰“汉字密码”,甬道两侧设置了8个窗口80幅可旋转版面。汉字密码通过这些可旋转版面,以《说文解字》小篆字形为桥梁,揭示“汉字里的人”、“身体里的汉字”、“汉字中的日用物品”、“汉字中的天地人居”、“汉字中的兵器戎具、“长在植物中的汉字”和“活在汉字中的动物”等七类1000余字的起源轨迹。

  

  目睹着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粗细不一的线条和笔画,想必定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汉字字形、字义演变过程和构造规律,掌握打开汉字神秘之门的钥匙,领略《说文解字》的博大精深和许慎文化的无穷魅力。

  12.jpg

  ↑许慎立像。庞先庆/摄

  

  ◎青铜立像·目光睿智

  

  是日,阳光明媚,天气柔和而有风情,处处明朗和斑斓。“汉字密码”两侧的花带园林里,树木茂盛,松柏长青,浓荫覆地,一大片花草在这里悄然绽放,争荣斗妍。轻风拂过,繁花茂草随风起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沿着笔直的“汉字密码”甬道前行,便来到位于墓冢保护区的许慎青铜立像前。这尊立像高约3米,巍然昂首屹立,气势雄伟。许慎身着一袭宽袖长裾汉服,衣袂飘飘,须髯若神,右手后背,左手握一卷竹简书,凝神沉思,呈若有所思状,神态祥和,目光炯炯地凝视前方。

  

  在阳光照射下,许慎的雕像愈发熠熠生辉,其平和又深邃的眼眸中似乎投射出其严对学识,笑对艰辛的人生态度。凝视着许慎塑像,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镜头与大师深情对话。

  13.jpg

  ↑许慎墓冢。庞先庆/摄

  

  ◎墓园肃穆·幽思怀古

  

  瞻仰过青铜立像,绕行至立像正后面不远处,便来到了一代文字宗师许慎的长眠处——一处青石墙围护四周,高5米,周长33米的圆丘形高大汉代墓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冢,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静卧在高台之上的墓冢中。此时此刻,摄影师深情拜谒,想必老人家定能听得到后人前来祭拜脚步声和悼念的喃喃声。

  

  墓冢前面,一座康熙四十六年郾城县知县温德裕所立,镌刻着“汉孝廉许公之墓”七个大字的墓碑赫然呈现。凝视着墓碑,仿佛穿越在一段冷峻的悠远历史中,怀古幽思油然而生。

  

  “素月清风凭古墓,苍松翠柏留公魂。”墓冢建在高台上,这里庄严肃穆,树木遮天蔽日,周围松柏簇拥,既烘托了墓园幽静的氛围,又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14.jpg

  ↑园区一景。庞先庆/摄

  

  墓冢前两块石碑左右遥遥相望,光绪二年郾城县知县王凤森所立“许夫子从祀文庙记”以及1985年3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河南省语言学会、郾城县人民政府所立“重修许慎墓碑记碑”分立东西,字迹清晰,孤独而矜持地守望着墓园。

  

  据“重修许慎墓碑记碑”记载,1982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在苏州成立,首倡要在河南举行全国第一次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并敦请河南郾城重修许慎墓及相关纪念建筑物。1983年至1985年初,在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支持下,郾城县负责重修了许慎墓。为纪念修墓事由,特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陆宗达为重修许慎墓碑记碑撰文;请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于安澜篆额曰:“冠冕千秋”。碑文盛赞了许慎的功绩和重修许慎墓始末。

  15.jpg

  ↑碑林石景。庞先庆/摄

  

  ◎字圣碑林·书韵优美

  

  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汉字形成了甲、金、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均有奇妙的审美特质。书法艺术美在形态,美在灵性,凝聚大自然之灵气、融入神、气、骨、筋、肉、血等生命体征,运用笔、墨、纸之特性,产生了汉字书法笔下生花的美学效果。

  

  艳阳下的墓园很静。春光映照,墓草萋萋,松柏森森,渲染出绿草绕篱的盎然春意。草长鹰飞间,摄影师移步至墓冢东西两侧的字圣碑林处,这里安置着诸多学者名人纪念许慎的碑刻,皆显汉字书法之美。

  

  碑刻林立而群,异制各异,内容丰富,简直就是一座书法博物馆。特别一些国学泰斗、书法大家的作品,难得一见,堪为珍品,与许慎文化的博大精深相得益影、交相辉映。碑林碑文更让人细品回味无穷,不仅彰显着许慎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更使每一位来此拜谒者或多或少地都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

  16.jpg

  ↑碑廊一景。庞先庆/摄

  

  ◎致敬文字·喝彩中华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文字,如同一道彩虹,横跨时空,连接古今。从最初的象形符号到现代的拼音字母,文字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以无声的方式,讲述着世界的故事,唤起人们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曾经辉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印第安玛雅文字均已失传,唯有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国文字系统,全靠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得以生生不息。

  

  汉字一脉相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汉字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17.jpg

  ↑展馆一角。庞先庆/摄

  

  阳春四月,与许慎相伴而行,聆听先生的教诲,共享文字的魅力。在准备挥手相别踏上归途路程的一刹那,仿佛听到从跨越千年的苍茫中飘来天籁之音,响彻天穹,悠扬而辽远——

  

  一位来自一千八百年前,皓首苍颜的老者正在天地之间,手持骨笛奏响中华文明的悠悠初音,让漯河名震天下。

  

  其实,许慎属于漯河,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许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致敬字圣!造就文字历史的语言奇子,翱翔人类长空的文化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千秋字圣黄金般的心。

  

  喝彩中华!几千年来,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华夏先民发明了文字并成功地使用具有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独特传统的汉语符号系统,记录、传播汉语及不同时代形成的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汉字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汉字对中华乃至世界文化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体系都不可比拟的。


PXQ_8470 拷贝副本.jpg

↑汉字大道通圣殿。庞先庆/摄

  

  林徽因说:“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爱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而我却说:爱上一座城,不仅是因为城里的人,亦是因为城里的一个字!龙江东路,青砖黛瓦,南颜北色,静如处子。万仞圣殿,一抹字红,让城市有了高贵的灵魂。

  

  岁月静好,未来可期。将来的某个时间,回望字圣殿堂,祈福灵地,文化宝库——许慎文化园时,耳畔再次响起那曲飘逸的笛声。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马俊 :游玩花洲书院——百花洲公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