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强副中心,产业是关键”“调结构育链群”“抓实项目建设”……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如何全面推动产业升级,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结合工作实际与远景规划,谈思路、谈举措、谈愿景,献计献策,建言资政。
转型升级 蓄积发展势能
新发展格局下,只有从战略上把好方向,下好先手棋,才能取得发展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亮点纷呈,未来规划鼓舞人心。”市人大代表艾进德、吕志刚认为,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南阳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市人大代表余永海、市政协委员王雪松表示,只要我们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善于发挥比较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扬长补短、借势借力,就能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对风口产业的深度研究,意义重大。”市政协委员吴伟、李豪建议,要强化与头部企业的战略协同,强化与高能级研发平台的密切合作,抢滩布局合成生物、新能源装备及化工新赛道,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
市政协委员张辉、刘文昌建议,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推进开发区提档升级,支持各县市区按照“专营店”模式集中打造主导产业。同时围绕开发区争先进位,出台专项方案,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让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市人大代表王兴勇、市政协委员李贞文认为,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源源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副中心城市建设蓄后劲、强支撑、创优势。
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市人大代表李刚、李峰提出,以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为主线,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更大程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培强育优 畅通经济血脉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有大产业增强集聚能力。围绕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特色链群,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高质量发展赛道,产业链至关重要。市人大代表赵浩、市政协委员李江认为,要围绕培育“7+17”重点链群,以产业链“链主型”、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传统优势聚合升级,经济发展能级跃升,着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
市人大代表方传军、王平表示,要坚持谋划争取“准”、建设推进“快”、要素保障“优”;推动招商引资持续突破,全力招商、全面招商、全员招商,以创新思路和举措,实现以大招商助推大发展。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市人大代表张辛、李军、高松建议,迭代升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3.0版,深入实施“招金入宛”“险资入宛”行动;高标准推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豫资海元城市综合体、万德隆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进度,统筹抓好医圣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创新引领 点燃加速引擎
面对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创新是第一动力。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大力实施科创平台能效提升等“十大行动”,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产业发展“最大增量”。
市人大代表马俊、张智广认为,创新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校院企协同创新。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富有活力的研发网络。
“要聚焦健全研发体系、催生技术成果,在强化科技创新上攻坚突破。”市人大代表李文鹏、李伟建议,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推动科研要素高效集聚配置、创新成果快速孵化运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在合成生物替代粮食、生物基材料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科创成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市人大代表王笑尘、市政协委员李征建议,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支持链长企业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持续完善基础研究长期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等机制,着力构建优势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代表委员们认为,只要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争精神,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大引强为抓手,以优化环境为载体,全力拼抢、争先进位,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全媒体记者陈琼)
编辑:周俊含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从春天启程,奋斗向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