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纪录片《城市之下》带你从下往上看河南郑州的生长速度

关注南阳网
系列纪录片《城市之下》带你从下往上看河南郑州的生长速度
作者:  刘淑雯

四十五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正始于此。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五年,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河南郑州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宜居、宜业、宜游、宜人”。

郑州的志向,不仅仅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而是要内涵起来。

系列纪录片《城市之下》将带你打破视线盲区,从下往上看河南郑州的生长速度。

一、城市的收纳盒

当你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地面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却很少有人去想,城市地底下都藏着些什么?

从前,咱郑州司空见惯的供水管、电线杆、电话线、暖气管,您还记得它们吗?您知道它们现在都去哪儿了吗?其实,它们都被收纳到一根巨大的管道里了,这个管道就是地下综合管廊。

那是专门为存放它们打造的“房子”,不仅宽敞明亮,又功能齐全,通过公共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还减少了“马路拉链”和“空中蛛网”对周边的影响,一条条管廊,连接起每一个社区,每一座楼宇,把水、电、气、暖输送到千家万户。在不断“长大”的城市空间,未来的地下管廊工程还有无限可能。它们将连成一条线,一张网,将城市牢牢地托举在地上。

二、地铁“邮”侠

城市,本来是为提供安全和便捷而生。

说起便捷,地铁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90后的李鹏作为一名职业跑腿,就是靠着地铁这个千万级座驾吃饭的。地铁给小李提供了工作出行的便利,小李也在见证着地铁的成长。

2013年12月,郑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在短短10年之间,地铁,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原本要按照空间计算的距离,在有了轨道交通之后,变成了时间距离。线连接点,点铺开面,一个拥有1300万人的城市,就这样流动了起来。

这条地下的巨龙,带我们穿越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也预示着城市即将展开的更大未来。

三、镜像繁华

如果要说郑州哪个地方融合了古老和现代,传统和时尚,经典和蜕变,那就不得不提起,二七塔旁的百年商圈——德化街!

2012年,几乎就是循着德化街的路径,以镜像的方式,在地下又开凿出一条德化新街。那时,谁都想不到,这不见天日的地下会创造日均客流量50000人次的又一个商圈奇迹。

在这个地下商圈,不仅有靠贴膜绝技,八年来,连开十家店的90后店主,还有因为在德化新街经营有道,半年后在海南承包椰子林的夫妻档......

放眼全球,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开拓地下商业的潜力。这里虽然没有太阳,但他们就是光。

分出一半繁华遁入地下,再塑一方烟火人影绰绰。物欲之中,地上地下,皆是人间。

四、这个穿越有点甜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2014年,郑州市民享受到了南水北调这趟惠民红利,品尝到了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那一口甘甜。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水源地。当这条以露天河道为主的明渠进入各个城市的水厂之后,便由明转暗,穿入地下,通过一根根供水管道流向千家万户。

“用上水,用好水”,一批批“供水人”为了这六个字前赴后继,从最初的建造水塔,到如今转战地下,一方面以智慧巧用地下空间、减少地上影响,另一方面在提升用水品质上不遗余力,给老百姓的生活再加一点甜。

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靠水而作,城市因水而兴。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供水管网就是“血管”,水源就如同“血液”。它们藏于地下,向上供给,默默地守护着一座座城市的“生命线”。

五、未来已来

郑州这座城在不断迭代成长——

《城市之下》前面讲述的,只是代表了现在;

我们还没看到的,是已经箭在弦上的未来。

未来的地下都有什么?坝道工程医院副总工程师潘艳辉向我们展示了地下28米的地下粮仓。让我们看一眼他的所在单位,不仅名字“霸道”,做起事来也很“霸道”。

从地面到地下,路基路面、综合管廊、地下油库、地下粮仓、高铁实训、地下隧道、建筑防水,他们的实验项目涵盖各个土层,地底下的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城市如大树,虽说向上生长是不变的主题,但唯有深耕才能生根。他们不断的寻找新的触点与支点,将地下所荟萃的一切和城市的发展保持共鸣。

系列纪录片《城市之下》

12月18日—12月22日

河南卫视 22:10

公共频道 19:40

联袂播出

敬请期待


编辑:李启伟1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