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前11个月,发放低保资金12.29亿元,惠及49.22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特困资金4.88亿元,使8.29万名特困供养人员生活无忧;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781.59万元,为2.6万人解了燃眉之急……
扶危、济困、救急……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坚持民生优先,聚焦社会救助,推进扩围增效,在体系深度、救助力度、服务温度上下足功夫,兜牢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构筑立体化体系
更用心
“咱村一共有多少特困人员?”“村里最近有没有患大病的?”……12月18日,方城县、杨集镇、尹店村三级民政工作人员成立的核查小组,在该村开展核查救助底册、研判分析难题、解读救助政策、入户走访排查等工作,效果明显。
为提升社会救助效能,市民政局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精心构建便捷高效的立体式救助体系,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夯实责任。把社会救助扩围增效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谋划部署,坚持“一把手”牵头抓、分管领导主要抓、业务科室具体抓,制订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逐项细化措施,力促落地见效。
完善制度。今年2月起,我市实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发放“月通报”制度。各县市区每月10日前,将救助资金通过惠民惠农资金“一卡通”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账户中;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补助资金统一支付到供养服务机构。至目前,全市2023年前11个月的社会救助资金均已发放到位。
督导检查。指导各镇(街道)民政所(办)完善低保档案,严格实行“一户一档、编号管理”。坚持低保公示制度,实现城乡低保对象“有进有出、应保尽保”,有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
做优精细化服务
更暖心
“谁家有大病医疗报销情况,咱们的核对系统会及时提醒,我们也会第一时间上门核查,让符合政策的群众尽快得到救助。”采访中,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做实精细化救助服务,共排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孤儿以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民政对象超100万人,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及时提供了相应救助。
应知尽知。利用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救助标准、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先后召开宣讲会、座谈会等300余场,通过现场讲解、答疑解惑等形式宣讲政策;制作并发放民政政策解读等宣传册6万余份,极大提高了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
提高标准。今年1月1日起,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不低于630元、44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不低于819元、572元,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加有形有感。
动态监管。强化部门协同,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常态化与医保、乡村振兴、残联、教育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结合基层救助经办队伍实地走访排查,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共同做好全市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的认定、监测和帮扶。
社会救助愈发精准细致,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低保金真是帮了大忙,感谢党的好政策!”吕麟是卧龙区七一街道塔园社区的救助对象,说起社会救助,有一肚子的感激话。
落实多样化政策
更贴心
“孩子不用担心生活问题,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镇平县贾宋镇闵河村的王光汉高兴地说,他侄女是孤儿,现在享受孤儿保障政策,每月能领到基本生活费,同时在学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生活和上学都不再发愁。这是市民政局落实多样化救助政策的缩影。
全市民政系统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严格落实困难群体分类救助相关办法,落实“四个不摘”“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就业成本扣除”“渐退期”等政策,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优化低保审核确认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优化低保非本地户籍地人员救助申请程序;深化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力度。
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市民政局还联合市商务局、市财政局,为全市57.518万名低保、特困对象发放“爱心消费券”,每人300元共计1.7253亿元,为困难群众送上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寒意渐浓,为做好冬季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市民政局全面铺开“寒冬送温暖”行动。积极采购棉被、面粉、大米等物资,用于冬季和“双节”期间全市特困户、困难户等困难群体的救济、慰问,切实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全媒体记者 任华裔)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守正创新担使命 精业笃行勇当先 —2023年南阳“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