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由于教师在所任教的学段里,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牢牢地困在教室里、作业里和考试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厌学等状况,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学校、老师,甚至生活本身的态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对于这些本来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弱), 找不到成就感,老师的强压式应试教育,进而使学生厌学逃学、不想进入学校。针对这种情况,马山口镇中心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日常化,引导学生关心自身、悦纳自我势在必行。
重新回归人的教育上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面对是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但作为育人育心的教师,更应该将自己的教育回归到人的教育上。不能把学生当作自己谋取成绩、获得个人荣誉的工具,不能把学生变成只知道学习的工具。只有重新回归到人的教育上,才能让教育实现真正的价值。大家都熟悉这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很有诗意,大家也在多处引用,但真正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还是需要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不只是喊口号,刷标语,而是真正朝着这一愿景去做,这才是真正有教育情怀的一线好教师。这些都是在提醒每个一线的教育者,把学生当人,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
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教育要把学生当作人,所说的人,不只是作为群体的人,一线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即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学习特点、学科偏好……老师要想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就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看见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促进他的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对班里的学生给予关注,建立问题家庭、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这些家庭存在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异常的环境,建立档案可以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每一个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的教育的影响。心理异常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一线老师要能够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以便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凭的是本能和自己过往的经验,并不科学,况且很多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看守孩子的往往是孩子的祖辈,父母陪伴的缺失,给学生心理问题造成很多隐患。这更需要老师对家长进行专业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以便让家长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微信交流、家访、召开班级家长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专题指导。
发现异常及时跟进
作为一线老师,在课堂上、教室里、校园内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全情关注学生。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如学生长时间情绪冷落、时常身体发烧不吃饭、手腕处有人为划痕等,要及时跟进给予关注,将异常情况报告给班主任、学校政教领导或心理健康老师,给予异常学生心理疏导,启动心理异常预防方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作为一线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去做真正的教育。比如用多元智能理论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多一把尺子,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而不仅仅是根据分数成绩,将所有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每位老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学科中,避免厌学情绪的发生。让学生热爱学习,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因“无事生非”产生更多心理问题。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真正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做好“五项管理”,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障教师个人心理健康
要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老师也要保证自己个人的心理健康。一线教师重新关注并学习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放平心态,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跳出自己的生活圈,结识教育之外的人与事,聆听窗外的声音,不要被职业惯性思维所限,用固定观念去看待教育生活。增加有益的生活情趣,做个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读书、健身、旅游、书画、观影、养宠物、做公益……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见识。从不同方面找到自己作为教师、作为普通教育者的生命价值,积极职业认同,健康生活工作,尽力做到家庭、子女、养老、婚姻、交友等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不顾此失彼,失去生活方向。教师还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性认识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现象,重新调整对待荣誉、薪酬等的看法,认识到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心理健康,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评价裹挟,失去自我,迷失自我。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一个内心平和的教育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通讯员 孙新奇)供稿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上一篇:市示范区教育中心开展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