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
一辆电动车、一个公文包、一颗爱民心……近6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石志坚—
为民办实事,总是“多一点”
走进企业了解情况
一辆电动车、一个公文包、一颗爱民心……在驻村近6年的时间里,他访民情、找项目、抓落实,见证了周庄村的每一次变化,践行着自己“只要干了,就要为乡亲留下点什么”的初心。他就是南阳市社科联驻唐河县桐寨铺镇周庄村第一书记石志坚。11月26日,记者走进周庄村,走近石志坚,去聆听他带领乡亲奔小康的奋斗故事。
扎根基层再深一点
“一听见电动车喇叭声响,我就知道是石书记来了。”在周庄村周春柱家中,一说起驻村书记石志坚,周春柱夫妻俩就连竖大拇指。“妻子患病常年卧床,家庭负担重,6年来,石书记一有空就来家里嘘寒问暖,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就像一家人一样。”周春柱告诉记者。
初见石志坚,你很难把他和驻村第一书记联系在一起,老家来自唐河农村的他,对乡亲们有着自然的亲近感。驻村近6年,他把乡亲的“急难愁盼”时刻记挂在心上,为他们谋下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身上没有土,脚下没有泥,不怀为民心,还叫什么驻村干部?”采访中,石志坚告诉记者,走访的乡亲越多,对他们的情况就摸得越透,路程走得越远,与乡亲的距离就越近。“为了方便走访到村里的每个角落,我到村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辆电动车,6年时间里车胎都换了好几个。”石志坚笑着说。
就这样,寒来暑往,周庄村里从此多了一个骑着电动车,挎着公文包的身影。周庄村2992名村民的信息就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全部记在了他心里,他与乡亲们的心也贴得更紧了。
乡亲增收再多一点
“多亏石书记的帮助,我家现在种了艾草,也不愁销路,儿子、儿媳妇在扶贫车间打工,都有固定的收入,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今年72岁的李华云说起现在的日子,笑得合不拢嘴。
在周庄村三阳春食品厂,该厂手工生产的香酥麻花被唐河县评为“十大名吃”,被南阳市评为“金牌旅游小吃”,产品远销各地,深受顾客的欢迎。“说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石书记的帮助。”企业负责人周献彩告诉记者,石志坚一直关心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一起想办法在传统工艺上不断创新,研发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健康食品。“我们企业现在带动农村就业20余人,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周献彩说。
产业兴则农村兴。在周庄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上,石志坚多方找项目,成功引来南阳艾益邦艾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自主种植培育艾草产业深加工,并建成各类艾草加工车间,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60余人,每人年增收4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10万元以上。
文明新风再暖一点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周庄村是革命先烈周邦采故里,石志坚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大舞台、村史馆等为载体,传承红色血脉,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并成立了周庄村文艺演出队。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倡导文明新风,深受群众的欢迎。
文艺演出队负责人周侗介绍说,文艺演出队现有队员24人,都是来自周庄村的村民,在平时演出中通过舞蹈、歌曲等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还定期举办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的评选活动,使村民养成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文明素质空前提高。”石志坚告诉记者。
乡村环境再美一点
干净整洁的马路、随处可见的绿植,小桥流水,白墙红瓦,蓝天白云下,走进周庄村,顿时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谁能想到,位于村中心波光粼粼、风景宜人的周庄大坑,以前却是一个臭水沟。“当时,周庄大坑垃圾遍地,气味难闻,村民路过纷纷掩鼻。村民反映后,我就下决心改变周庄大坑的面貌。”石志坚随后和村委一起多方筹措资金,对周庄大坑进行环境改造。村民们也纷纷拿起铁锨加入到建设队伍中,在众人的努力下,周庄大坑终于旧貌换新颜,从此成为村民散步、锻炼的绝佳去处。
周庄大坑的变化,只是周庄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6年来,周庄村新建村组道路2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18盏;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并率先在全县实施天然气进村入户……
“还是党的政策好,现在村里的环境就像公园一样,生活别提多美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周庄村人,今年83岁的周庭甫老人坐在周庄大坑旁边晒太阳边笑着说。
6年风雨兼程,为民初心不改。2019年至2022年,石志坚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即将退休的他,深知荣誉属于过去,自己要为周庄村站好“最后一班岗”。村里艾草种植面积再扩大200亩;筹建周邦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协调资金打造美丽乡村基础建设……对于周庄村的未来,石志坚将永不停歇,一直在路上。(全媒体记者 李金玺 文/图)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