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野槐书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野槐书
作者:  王平

非遗“活”起来 生活添光彩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野槐书

与猴艺相伴而生的曲艺瑰宝


1.jpg

马桂芝演唱槐书

  一个小锣,一个堂鼓,两位艺人站在大槐树下,这就开场了。他们,唱的是新野槐书。

  槐书是由新野猴艺衍生出来的一种独有的曲艺形式,这一流传在新野县的曲艺项目,2015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记者来到新野县,采访了槐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桂芝。说起这一“小众”曲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诞生、传承及发展之路,她十分感慨:槐书能走到今天,真是不容易啊!

  由新野猴艺衍生,颇具传奇色彩

  这个秋天,马桂芝挺忙碌,她受邀到镇平,参加玉雕节期间的非遗展演活动;走进新野城郊的袁庄村,参加在那儿举办的乡村中秋晚会演出……“槐书在新野及周边地区都很受欢迎,我们出去演出,少不了唱一段槐书。”她对记者说。

  “柳叶青青榆叶多,听我说一个家不和。此事出在汝宁府,城东八里崔家坡。这人姓崔叫崔吉,娶个妻子本姓岳。没有多男并多女,所生儿子有两个,老大名字叫崔礼,老二起名叫崔合。老大娶妻张家女,贤良稳重死做活;老二娶妻罗三姐,人人叫他搅家婆……”这是槐书《崔罗斗》的一段唱词。槐书反映的多是与普通百姓相关的乡间趣事、家长里短,曲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广受欢迎。

  “新野有两个省级非遗项目—槐书和猴艺,两者有着不解之缘。”马桂芝说,新野素有“猴戏之乡”之美称,玩猴艺人走遍全国。清朝末年,新野樊集卢堰村的卢氏兄弟经常于农闲时到外地玩猴,他们发现,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每次也就三四分钟,时间一长便会分心走神。玩猴节目单调,能坚持到最后的多是老人、儿童及无业闲人,而这些人大多是白看表演不掏钱的。卢氏兄弟便在如何留住观众上动脑子,他们尝试在演出时加入口头说唱,有的是家乡戏曲、小调,有的是在各地听到的民歌俚曲,有的是插科打诨卖关子搞笑,日久天长,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声腔表演体系,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后来,他们又配上锣鼓等打击类器乐,效果更好了。这样一场演出,能坚持一两个小时,收入也随之增加。

  名称与槐树有关, 传承之路曲折

  尝到甜头后,卢氏兄弟每次回到家,晚饭后就在门前大槐树下练习曲目,左邻右舍起初是好奇地去观看,时间长了听到锣鼓声响,就纷纷围拢到槐树下听书,久而久之,就习惯性地称这种曲艺形式为槐书。

  槐书兴盛的时间并不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野沙堰陈营村的茹新和拜卢氏兄弟为师学唱槐书,后因槐书只在玩猴人之间学唱,加之社会动荡不安,之后的50多年中几乎没人演唱了。

  一种时代记忆,眼看就要落入尘埃。马桂芝介绍说,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在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中,发现了这一独特的曲种,便请时年已76岁的茹新和回忆了槐书的起源和部分唱词。为了抢救这一通俗易唱的曲艺形式,他们邀请茹新和来到县曲艺队,由其口述,整理了《打蛮船》《崔罗斗》《小姑贤》等14个完整曲目和6个书帽。

  1962年,南阳地区举行曲艺会演,新野县曲艺队青年演员曹献珍和吕成民演唱的《崔罗斗》《叉衙门》,分别获得了音乐奖和演出奖。自此,槐书得到了社会关注,重新在新野生根开花。

  新野曲艺工作者将槐书搬上舞台以后,除挖掘整理传统曲目外,还创作了一些新曲目。1964年,新野县曲艺队演员田荣振、曹献珍等演唱的槐书《夫妻俩》《双育苗》,在南阳地区曲艺会演中获奖。1978年,新野县文化馆曹宝泉创作的槐书《爱田新歌》,参加了南阳地区曲艺调演,被评选为优秀曲目赴省演出,槐书影响日益扩大。

  喜闻乐见新槐书,散发时代魅力

  马桂芝是新野槐书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新野现有传承演唱槐书为数不多的艺人之一。她从小喜爱戏剧、曲艺艺术,13岁开始学唱曲剧、豫剧,后拜曹宝泉为师学唱槐书,全面掌握了槐书的演唱技巧。她嗓音高亢且音域宽广,高、中、低音丰富,音质清纯柔美,加上吐字清晰,她唱出的槐书韵味十足,能通过娴熟的跳角塑造出不同的鲜活人物。

  “槐书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曹宝泉老师作出的贡献很大。”马桂芝说,曹宝泉是当年新野县文化馆的骨干人员,也是槐书改革创新的探路人。他才华横溢,能写文章、脚本,熟悉戏剧表现手法与程式,懂乐理,会开谱记曲,能熟练安排声腔调行,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对槐书进行改良创新的资本。

  曹宝泉等人一路探索前进。他们首先把槐书从猴艺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演唱者也由男角转换为女角,原因是女角易于化装,表情丰富,能增强艺术气氛;伴奏改变过去以猴戏的小鼓、小锣、小钹为乐器的形式,增加三弦、琵琶等、扬琴等乐器种类,提升烘托效果;增添新曲目,避免听众觉得单调枯燥;表演形式由单人唱、双人唱扩展到三人唱、群口唱。曹宝泉撰写的《爱田新歌》《削价姑娘》,曾先后在省、地区会演中获奖。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他又撰写了大量观众喜闻乐见的槐书优秀新曲目。“将曹老师视为新式槐书的第一代奠基人,是完全应该的。”

  作为新野槐书的第四代传承人,马桂芝多次参加省、市曲艺会演并获奖,先后演唱过《爱田新歌》《削价姑娘》《懒姑娘》《卖樱桃》《麋夫人驯猴》等近百个槐书剧目和段子。春去秋来,今年62岁的她依然坚守舞台,不但经常演唱槐书,还多次走进中小学向学生们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到县文化馆为市民做公益艺术培训。同时,她还带了六七个徒弟,宋书平、林香等在槐书演唱方面已能独当一面……

  从几近失传到传承有序,新野人为槐书做了很多。今天的槐书虽说依然是一种“小众”的艺术,但它还活跃在曲艺舞台上,就已经很珍贵了!(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