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幸,地名因躬耕而升阶;龙岗无言,碑刻借祠堂而扬声。大拜殿是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也是碑刻较为集中、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地方。大拜殿月台右下方立有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它以圣旨的形式对南阳武侯祠的庙额、庙规、祭文、祭品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也是卧龙岗武侯祠唯一一块“螭首龟趺”碑。整个碑刻气势雄伟,与众不同,格外引人瞩目。
明代是诸葛亮形象承前启后趋于“完美”的形成时代,其中很大程度归功于这一时期诸葛亮文学形象的不断丰满和完善,并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祭奠诸葛亮的热潮。从李商隐的《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宋元时期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特别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使长期深居史书中的诸葛亮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无论庙堂之人,还是普通民众,都能在诸葛亮身上找到心灵寄托和慰藉依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日益大众化和逐步偶像化,起到至关重要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这也对明代祭拜诸葛亮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作为孕育诸葛亮成才的摇篮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人们对诸葛亮躬耕、受三顾之地的南阳卧龙岗更加仰慕,使之地位随之倍增,祠宇规模愈加壮观。明代嘉靖年间,南阳武侯祠香火旺盛,官方和民间祭祀活动频繁。尽管如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祭祀日期、祭品及祭文等供奉祭奠礼仪典制均未奏请,这与诸葛亮的巨大影响、祠庙地位规模和明朝政府“崇重祀典”的社会秩序极不相称,为此,明代南阳的地方官员曾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据现存于南阳卧龙岗廊坊、立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东阳撰写的《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记载:“宣德间,(南阳)知府陈正伦、陈悌相继修葺,岁以八月二十八日为侯忌辰而致祭焉。”由此可见,南阳官府首倡八月二十八日作为诸葛亮忌辰祭祀日,并为以后明代皇帝钦定诸葛亮春秋二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是南阳卧龙岗屈指可数的重要碑刻之一,不仅是明代政府对南阳卧龙岗的瞩目和重视,还是对一代名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德精神的肯定和赞赏,也是中国形成祭拜诸葛亮例制和传统的历史记录和实物见证,进一步提高了南阳卧龙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此以后,招致更多的明朝贤达、封疆大吏、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颂孔明之功德,慕卧龙之高风,书诗赋之雅辞,集翰墨之硕丰,给南阳卧龙岗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任河南巡抚视察南阳而作《过南阳挽孔明》诗云:“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大星不向营前坠,混一寰区未可知。”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顿发无限伤感和悲叹。
如今,南阳武侯祠内大拜殿墙壁和其左右碑廊镶嵌有明代修葺、歌咏碑五十余通,主要有吏部尚书王直所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兵部尚书杨士奇所撰《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所撰《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吏部尚书裴应章所撰《卧龙岗谒武侯庙》、礼部尚书李维桢所撰《程南阳陈泌阳置酒诸葛祠遇雨》等,名家荟萃,璀璨夺目,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反映元明以来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维修经过及祭祀诸葛亮之隆盛。
元明时期,地方官赴南阳卧龙岗官祭诸葛亮已成定例,清代以至民国,南阳府除依祭日祭祀外,新任官吏必往致祭,以示“效法”武侯之秉忠操节,勤俭廉洁。长期以来,随着民间神社祭祀活动的兴起,每年春秋祭日逐步在南阳卧龙岗形成香火盛会,并相沿成习,明清两代极盛一时。为传承和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延续纪念诸葛亮例制,南阳已经连续多年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成为推介和展示厚重文化南阳的重要窗口,并成为宣传卧龙岗及诸葛亮文化的有效平台,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自明世宗钦定颁布《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后,源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春秋二祭,各地争相效仿,随即风行全国,成为全国众多武侯祠堂及诸葛亮后裔,缅怀和敬拜诸葛亮的日期。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此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目为《明世宗钦定“春秋二祭”》。
作者简介:李远,副研究馆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等。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魅力戏曲进校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