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守护人①丨这才是国乐!听一把黄河泥唱出千年回响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黄河守护人①丨这才是国乐!听一把黄河泥唱出千年回响
作者:  王丹丹

  时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4周年之际,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即将在郑州启幕,9月15日起,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推出《黄河守护人》系列纪录片,分别从护林、水文、非遗、湿地、植绿等侧面,跟随5位黄河守护人的足迹感知母亲河。

  今天上线的第一集《泥音长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倾听他与黄河泥打交道的故事。

image.pn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玥颖/文 孔昊 阮欣雨 冉昊 耿毅卓 席荣荣/视频早上五六点钟,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洒在黄河的水面上,折射出熠熠金光。

  水浪退去,胶泥便露出在岸边。历经采泥、运送、晒干、粉碎、泡制、甩打等工序,这抔黄河泥幻化成黄河文化的“特产”之一,吹奏出穿透时空的灵动黄河之声……而王建,就守候着那一缕带有黄河韵味音调的苏醒。

  听黄河泥吹奏诉说出自己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黄河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伴随黄河而生,在两岸民间世代相传,是大河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烟火。埙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流传广泛、历史悠久的古老乐器,传承约有7000年历史。

  1985年,电影《神医扁鹊》上映,片中的埙音插曲吸引了一位小小少年的注意,那悠扬婉转的乐曲是如此动人心弦,以至于少年从此爱上了这种曲调,并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这就是少年王建与埙的初识。

  来自焦作的手艺人王建出生在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善于吹笛,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浸染在音乐中长大,平时自己也喜欢吹奏一些乐器。

  “那时一枚埙很贵,我的工资实在买不起。”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泥哨、捏泥人儿长大的王建有了新想法,“我为什么不能自己用泥土制埙呢?”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由高原泥沙淤积沉淀,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胶质泥,特点是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又不过于软塌,适合制埙,这是他试验多次得来的经验。

  王建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不仅十分方便,音色也纯净自然、音韵中和而不偏颇,仿佛这枚埙天生就该由黄河泥土制成,又好像黄河泥迫不及待想诉说出自己的故事。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在我的老家,黄河滩收的花生叫黄河花生,黄河滩种的红薯叫黄河红薯,所以我在黄河边采的泥做成的埙,自然也要叫黄河泥埙。”王建解释道。

  纪录片中,这枚泥埙发出了黄河低沉质朴的声音,与亘古悠远的黄河水共舞,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脉动。让拍摄团队难忘的是,当地有一所农村小学,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几乎人人会吹埙,黄河泥埙正在一届届学生手中传承。

  “有些农村孩子想学乐器,又觉得那些西洋乐器学来太贵,我都会建议他们学习本土的民族乐器,埙就是个很好的选择。”王建如数家珍,一一列举埙的优点,“贾平凹说‘人凿七窍有了灵魂,埙凿七孔有了神韵’。埙能吹出许多人生感悟,能吹出最接地气的声音。”

  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一幕画面让编导阮欣雨很触动:“孩子们坐在台阶上,跟着王建老师一起吹埙,这种孩童的纯真与乐器的古老对比如此鲜明,不仅是新与老的碰撞,也是黄河文化传承的体现。”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与埙结缘30多年的王建,希望未来把黄河泥埙做成一个集传承、创新、研制、教学、演出等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让大家都能随处看到、听到、买到凝聚着厚重黄河文化气息的泥埙。

  平时采泥的黄河水畔风景优美,隔水遥望的就是炎黄二帝像,黄河滩还有灌木丛,王建喜欢看着鹤、白鹭等水鸟从灌木丛中飞起,再伴随着埙音,一直飞向远方。

  责任编辑:王丹丹


编辑:奈志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