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美 2023南阳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大会·特刊 | 桐柏巧打组合拳释放文旅名县多彩魅力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宛美 2023南阳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大会·特刊 | 桐柏巧打组合拳释放文旅名县多彩魅力
作者:  

南阳 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

宛美 2023南阳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大会·特刊 |

生态淮源风光好  文旅融合气象新

——桐柏巧打组合拳释放文旅名县多彩魅力


  桐柏,千里淮河源头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如今正在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生态标杆、夯实文化基础、擦亮红色名片、狠抓乡村旅游、重推文旅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生态游、红色游、文化游、康养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活力迸发,铺展焕然一新、山河竞秀的时代画卷。

  高标规划  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征程

  逶迤桐柏山,千里淮河源。桐柏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之交,这里生态良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繁多、山水奇绝,是我国麦稻轮作复种制的发祥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7%,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据史料记载,桐柏区域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属韩,秦属南阳郡。西汉置平氏县和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桐柏县,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南宋和元代桐柏县数次经置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置桐柏县,延用至今。

  自然生态良好,南北文化交融,是桐柏独有的特色。这里名胜众多:有中原四大名寺水帘寺,有国内罕见的万顷红叶园,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桐柏革命纪念馆,AAAA级风景区——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最佳去处、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全县各类景观单体455处,集雄、奇、神、秀于一身,兼具南疆北国之神韵。这里文化厚重:淮河之源的特殊地理区位和风土人情孕育了别具风韵的淮源文化;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桐柏人民艰苦斗争的光辉历史和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桐柏英雄的事迹,铸就了辉煌厚重的红色文化;桐柏山区广泛流传着的盘古创世神话和大量盘古神话遗迹,凝结成古老而神秘的盘古文化;中原佛道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桐柏,还有着独特的佛道文化。“四大文化”与桐柏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桐柏文化。

  作为一个文旅资源大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让文化“美起来”、旅游“旺起来”、产业“强起来”,擦亮“文旅名县”金名片?桐柏县想得远、干得实——

  加强顶层设计。桐柏县坚持文旅发展“一盘棋”思维,科学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制定《桐柏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县城旅游总体规划》,不断优化提升全域旅游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围绕“文旅名县”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全省“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旅布局、全市“一城两带五区”文旅发展格局,通过健全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新兴旅游业态、拓宽旅游市场空间等举措,构建全域化、多维度的旅游产业格局。

  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培育扶持“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文旅项目,推动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文化游、山水游、休闲游、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等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生活服务链条,持续加大投入,完善提升景点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绿道、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建立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需求。

  汇聚发展合力。建立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整体联动、协调运作、统筹发展的工作格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如今,桐柏已成为集淮河源头探秘、盘古文化寻根、佛道文化感悟、生态养生度假、红色传统教育和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最佳区域性文旅目的地,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项目为王  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桐柏县紧盯政策,精准发力,积极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以大项目推动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完善景区业态。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建成高标准游客服务中心,升级完善了卫生厕所、停车场、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启动了景区内联通5G基站建设、智慧景区和智慧林场提升建设等项目,打造了“十里樱花长廊”景观带,持续实施“万亩映山红苑”建设工程,完成了淮河源文化陈列馆(淮祠)修复提升工程。龙潭河景区建成了东方神木园和木雕博物馆,启动了盐店民宿群建设项目。桐柏革命纪念馆持续开展基础设施修缮保护和提质改造工作,优化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方式,提升整体效能,完成了研学游基地创建工作。红叶景区实施了景区道路提升、红枫补植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旅游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切实增强了重点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优化旅游交通。加大对旅游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相继建成旅游公路5条,通车里程95公里,将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龙潭河景区、红叶景区等主要旅游景区穿“珠”成“链”,在提供旅游交通服务的同时,便捷了沿线地区群众的出行,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持续凸显。开通城市公交线路6条,景观公交线路2条,采取“招手即停、免费乘坐”的营运模式,提升了游客出行体验,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广泛欢迎。桐柏汽车北站顺利竣工并投入运营,客流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交通出行更加顺畅。

  培育重大项目。招引茶祖小镇项目落户桐柏,建成后将成为集茶产业、茶文化、茶品牌、茶旅游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新典范、中国茶旅融合新标杆、中国县级城市空间新示范。充分挖掘生态康养休闲资源,大力推进森林康养项目建设。如今正在建设中的映山红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示范园,以构建研学、休闲、康养的生态系统为规划理念,是一座具有淮源民俗特色,具备健康养老、休闲娱乐、农业体验等功能的特色小镇,建成后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地。

  特色培育  擦亮“红”“绿”文旅金名片

  良好生态是桐柏的一张名片。桐柏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在呵护生态的同时,桐柏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求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多年来,桐柏大力构建生态保护建设治理格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源地涵养,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和森林抚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桐柏,给绿水青山植入发展基因,以文旅融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桐柏以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龙潭河景区、红叶景区、磨沟景区等龙头景区、重点景区为支撑,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开发文旅新产品、打造文旅新品牌等措施,提升龙头景区核心竞争力。此外,以点带面拉大全域旅游框架,辐射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依托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英雄纪念碑、磨沟红二十五军纪念馆、榨楼革命纪念馆等系列红色景点,打造红色文化游,红色景点与生态旅游景区交相辉映,融合出新气象;立足桐柏“中原茶乡”发展战略和全县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格局,以建设茶祖文化公园,培育茶园观光旅游项目,打造茶文化游;充分发挥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映山红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示范园、大别山南阳实践教育营地等重点项目为引领,打造研学游、康养游;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矿产形成条件,突出矿产科普和矿产开采体验主题,发展工业游。

  2023年,桐柏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为用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打造“氧吧+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展了第一批“桐柏·中国天然氧吧+文旅”授牌工作,共颁授“桐柏·中国天然氧吧”旅游酒店、康养基地、旅游示范镇、康养旅游示范村、康养小院、氧吧院等六类12家单位。不断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亮点,让生态惠民、富民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

  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桐柏县积极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用田园美景点亮“美丽经济”。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及美丽乡村建设,桐柏着力开发具有观光、休闲、教育等多功能的乡村旅游景观,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选取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较好的乡村,重点打造一批设施完善、风格独特,具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新集乡、城郊乡北杨庄村、月河镇笔架山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等一批镇、村和农业观光园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和省级休闲观光园区。实施“景区+农家”的发展模式,以旅游景区为中心,沿国道、省道和景区周边集中连片打造农家乐、民宿客栈,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实施“基地+游购”的发展模式,依托月河镇笔架山千亩油茶、吴城镇罗畈村千亩苗木花卉、固县镇大石坡村千亩桃树、安棚镇李湾村千亩茶园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全域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

  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桐柏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支撑”,那么宝贵的红色资源则为桐柏文旅产业的蝶变积蓄了 “软实力”。桐柏是一片有着丰富革命故事的红土地。这里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1925年建立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曾是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300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一万余名干部、战士和革命积极分子壮烈牺牲,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等革命机关遗址120余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由此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桐柏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桐柏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及助推旅游发展的作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红色廉政教育,着力打响“英雄桐柏”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经济发展。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以县委、县政府名义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进行了修复,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对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等红色景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回龙乡榨楼村复建了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地,在新集乡磨沟村建设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在月河镇复建了南阳地区第一党小组展馆。随着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的修复和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桐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桐柏县已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文化花开  引来全域旅游“满园香”

  桐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有鲜明而独特的淮源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红色文化,还有弥足珍贵的盘古神话、皮影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历史遗存、文化底蕴和人文元素为旅游业增添了多彩底色。

  近年来,桐柏坚持在文旅节会活动、文化惠民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释放文化和旅游产业活力。

  节会活动亮点纷呈。趁着全国文旅行业复苏的良好势头,桐柏县以节会为媒,兴业促游,文旅经济新业态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红叶文化旅游节、映山红文化旅游节、桃花文化旅游节、兰花博览会等一系列文旅推介活动,集中展示了桐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了桐柏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活动、大型元宵节群众性文化踩街活动、庆元宵·灯谜有奖竞猜活动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让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活”起来、“火”出圈,成为符合市民游客需求的文旅新产品,持续激发着文旅市场的消费活力。

  非遗保护成果丰硕。全县目前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盘古神话、皮影戏,省级非遗项目6项——桐柏山歌、渔鼓道情、大禹传说、桐柏三弦书等,市级非遗项目19项——平氏背装、桐柏麦秸画、婚俗礼仪等,县级非遗项目82项。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20人,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县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文化基础。全县已建设16个乡镇文化站、16个乡镇文化馆及图书馆分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方面,桐柏县16个分馆在全市率先实现通借通还。建设完成两所诸葛书屋,茶祖小镇诸葛书屋被南阳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标准化诸葛书屋。

  文化惠民添彩增色。以桐柏县豫剧团、电影公司、图书馆、文化馆等为依托,精选正能量剧目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公益电影放映、社区电影放映等活动,让文化艺术走进基层、深入民心。积极开展送图书下乡、全民阅读集中宣传、“书香桐柏”全民阅读大会、“最美读书人”评选等活动,让淮源大地充溢书香,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大餐。

  强化监管护航市场。桐柏县持续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并重,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经营行为,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同时,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推进柔性执法,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文旅兴县,久久为功。桐柏县将紧紧抓住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红利,用活用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创新业态、培育品牌、做优服务、惠民富民上做足文章,大力构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擦亮“文旅名县”金名片,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为南阳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贡献桐柏力量。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