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女,27岁,2018.07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2018.09至今在南阳市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任教。时光如流水,匆匆不复返,蓦然回首,踏入教师行业已五个年头。
五年来,笔墨春秋,书写了她教书生涯的喜怒哀乐;讲台岁月,浸透着她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她认为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只是一名平凡的、普通的青年教师。怀揣一颗爱心,坚守一颗责任心,寻求一颗幸福之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期望形成一股凝聚力和正能量,引导和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她告诫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因此,年轻而没有经验的她多向老教师、老班主任学习,同时,又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寻求切实可行的、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奋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
作为教师,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行为品质上,她都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落实“备、讲、辅、批、考、评、补”等教学环节,贯彻“五步一图”的教学模式加上“乐教诱学”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虚心学习,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显着,成绩突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她特别注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民主投票,选举称职的班干部,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共同制定适当的班级管理条例,加强班级纪律管理,促使每一位同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日常生活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她常常利用课余的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沟通,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她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她还每周定期向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状况,争取第一时间获知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以最短的时间找出相应的良策,解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尽量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和家长沟通。良好的交流沟通使她和学生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友谊,所管理的班级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被评为优秀。
二、让留守孩子在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孩子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她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孩子,她经常想到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的两句话:“假如她是孩子”和“假如是她的孩子”换位思考的情感体验使她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她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她认为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很让人心疼,我们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孩子们而言都是很大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引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她根据学习状态、成绩等原因及时评价和物质奖励(例如:书包、本子、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及精神奖励(颁发奖状、口头表扬等)。像这样类似的事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数不胜数。
三、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她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她带头使用文明用语。寒冷冬日,她带头提前进班。开始时,往往是我第一个到,后来,比她早到的学生越来越多。整个学期,很少有学生迟到早退,每当劳动清扫时,她挥汗如雨干在前面,坚持到最后;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她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下午放学时考完试,为保证第二天早上把卷子发给学生及时反馈,连夜批改,经常工作到深夜。学生接到批完的试卷,惊讶之余更感动,还有哪一个不去认真订正呢?正因如此,多年来,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无论优秀率、平均分、还是及格率,都名列前茅。
四、用求实钻研的养料去滋养明日的果实
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对教育的冲击,面对学生日趋复杂的思想和多样的心理,紧靠对学生的关爱.紧靠时间和汗水的付出,是难以为继的。她深深地懂得,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业务水平,是她从教以来不懈的追求。人们都说: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而她却力求教会学生挖水。为此,她从未间断过自我学习,自我充电,自我加压,并珍惜每一个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
她认为:作为教师,就要做有情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温度的教育,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情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通讯员冯佳)供稿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