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多年来集中对河南南阳北部浅山丘陵地带探寻、考察、研究,寻找岩石上的远古文化气息,认为南召县石门乡一带是岩石文化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
此次要介绍的是远古岩石文化的名山——南召县石门乡竹园村石人坡山。
探寻石人坡山 张长运 摄
石人坡山位于南召县石门乡竹园村石人沟组,山、村皆因山顶有一尊似巨人的独石石雕而得名。
一、祭祀北斗、帝车、天帝的场景遗存
根据远古时期出土的文物及古代典籍上的记载,5000年前猪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猪即是北斗帝车,以猪象征天帝(又叫天乙),因而古人祭祀猪象征着祭祀天帝。
中国的远古时代,曾长期流行着以猪象征北斗的文化传统。古人以猪表现北斗形式时有变化,又以北斗为帝车,“数千年前,北斗的位置较今日更接近北天极,因而充当着最早的极星,在原始的宗教形成之后,北斗则被视为天帝的乘车,天帝乘北斗巡游四方,即犹天帝居斗中而统御四方。显然,古人以猪作为帝车北斗的象征,其本质实际就是以猪象征天帝。”(《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冯时著)
石人坡山主峰正中位置,是一处古人祭祀北斗、帝车、天帝的场所。祭祀的主人翁,就是象征北斗天帝的猪图腾。
祭祀北斗、帝车、天帝的遗存(场景图) 郑毅 摄
石人坡山的主峰,位于东经112°2′22″、北纬33°19′59″,海拔256米处,顶部是一处较平坦的场地,约3000平方米。虽然北边盖了三间关帝庙,但古人修建的祭祀场所整体布局仍保留得相对完整:两尊猪图腾、五块巨石堆垒的祭坛、黄红相间的拱形石(彩虹石),可能是记载祭祀内容的爻窝记事符号等。
(一)卧猪图腾
在山顶空地上,有一尊巨石打磨而成的卧猪图腾,头南尾北,长3.7米、最宽处3米、高出坡面1.3米,头部长1.2米,嘴宽0.7米;头伸向前方,下面悬空,离地面0.6米。卧猪图腾正东约11米的地方,有一尊直立的猪图腾(当地人称其为“石人”)。
(二)直立的猪图腾
直立的猪图腾,就是今天在当地赫赫有名的“石人”。坐西朝东,由两块石头叠加组成,下石为身,上石为首,身石粗壮,高4.4米,呈圆柱形,直径3.6米;首石较小,高1.1米,直径1米。
这尊图腾,远观似人形,故被当地村民称为“石人”。但至近处细察,头部为猪的形象,大耳,凹面脸,厚厚的猪嘴,惟妙惟肖。我们一行六次登山,远、中、近观察,对比周围祭祀区域的其他巨石建筑,确定是一尊直立猪图腾。身石上磨刻有呈不规则分布的43处凹穴,最大的凹穴位于身石西面、距坡面1.8米处,深0.7米、长1.6米、高0.7米,身石东北面,有凹穴神龛,深0.5米、高0.35米、宽0.4米。
现代人认为猪是六畜之一,新石器时代猪象征着北斗及天帝。《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则被视为天帝的乘车,天帝居斗中而统御四方,巡行四方。远古时期,北斗、帝车、天帝的形象常与猪组合在一起,其形式有时是一猪(牡),有时是二猪(牡、牝),在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也常发现猪代表北斗。河姆渡考古出土了陶斗双面画的猪;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鹰、猪、太阳合体的器物;红山文化出土一块玉,两头是猪头,中间三个空,象征北斗;洛阳出土一画像砖,中间是天帝(猪的形象),伏羲、女娲蛇身缠在天帝身上……
蛇图腾(蛇头) 张长运 摄
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他在《文明以止》一书中写道:“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古人以猪的形象,甚至二猪或同体二首的猪的形象象征天帝,这一做法自新石器时代即已十分普遍。获得的这方面的最早物证,无论属于河姆渡文化的遗物,还是红山文化或凌家滩文化的遗物,其年代皆不出公元前第四千纪,但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存发现,则将古人以猪象征北斗及天帝历史提前到距今七千年前。”冯时结合大量考古发现,论证出古人以猪象征北斗、帝车、天帝形象这一结论。
殷商甲骨文,“家”上为“宀”、下为二“豕”。郭店楚墓出土战国竹书《六德》载:“家,亦从二豕。”二豕,所表达的不是数量,而是猪的雄雌,准确地说远古人事实上是在借雌雄二猪表现阴阳,象征组成家庭的男女两性。二猪指代北斗、天帝,这意味着北斗具有阴阳双重属性观念的形成。
比对出土文物及冯时的论述,石人坡山的二猪图腾正是北斗、帝车、天帝的象征。按照《淮南子·天文》所云:“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猪图腾,左边直立猪为雄猪,右边卧猪为雌猪。
(三)长拱形状的“天梯”
山顶平面居中部位,有一块磨刻的长石板,呈黄红色,颜色明显区别于其他山石:南北总长12.7米、东西宽3.1米、高出坡面1.8米;侧面磨刻成圆弧状,顶面南低北高,呈长拱形状,很明显是人工打磨而成。拱形石南边是多块巨石堆垒的祭坛。从祭坛开始,拱形石由南向北逐渐抬高,其寓意为天梯。拱形石北头东边5.5米处,是直立猪图腾(雄猪),西边5.5米处是卧猪图腾(雌猪),拱形石处于两尊图腾正中位置,如黄红相加的彩虹,一头连接两尊猪图腾(北斗、帝车、天帝),一头连接祭坛,寓意从地面踏天梯(拱形石)升入天庭。二猪图腾在祭坛的正北方,指代北斗七星的位置。二猪图腾、一道状如彩虹的拱形石(天梯)、一个祭坛,构成一个祭祀天帝(北斗、帝车)的祭场。
(四)祭坛
祭坛由五块巨石堆垒组成。五块巨石组合为不规则的圆柱形,直径5.2米、高3.8米。最大一块位于祭坛东边,宽2.9米、厚3.8米,顶部磨刻有沟槽,西侧壁磨刻一平面,上有龟背纹;第二块巨石靠在祭坛南边,下部磨刻为四方形,作为上部祭坛石的基座,边宽1.3米、高出坡面2.4米,中间上部磨刻一圆柱体,直径0.4米、高出基座1.2米,是生殖崇拜的男根;其他三块巨石稍小位于祭坛西边、南边。五块石组合是为祭祀北斗、天帝而建的祭坛。
祭坛和二猪图腾相距25米,并有黄红相间如彩虹的长拱石相连。那么祭祀的对象就是二猪比附的北斗、帝车、天帝。从祭坛上单独磨刻一男根,还可以推测祭祀天帝的目的性很明显,天帝决定着宗族的繁衍与延续,人们祈盼部落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多生育,扩大族群的繁衍。
(五)祭场上的爻窝记事符号
在立猪图腾正北6米处有座关帝庙,庙东山墙边,一块南北长8.9米、东西宽3米的巨石露出地面约1米高,中间位置磨刻了多组爻窝符号,其中两排六连爻窝最为清晰,磨刻得较深,保存完好。整幅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应与祭北斗、帝车、天帝有关,隐藏着天书秘闻,有待破解。
二、北斗七星图案
石人坡山南部山腰海拔223米处,有一不规则的长形石,东西长4.2米、南北宽2.8米、高出坡面1米。长石上面正中处磨刻平整,上面磨刻一幅北斗七星图案。七星用圆形爻窝代表,斗部四星朝向西方,杓把三星朝向东方。七星图案东边,又磨刻两个较大的爻窝,可能是指代阴、阳或太阳、月亮。远古的七星图,均有阴阳两星相伴,称为“九星图”,也就是“北斗九星”。
北斗七星 郑毅 摄
石人坡山发现的北斗七星图,其一说明这一区域的远古人类已掌握天文星象,其二和祭祀比附北斗、天帝的二猪有关联。石人坡山发现的北斗七星图案的斗柄指向正东,指向的是春天的某一时间,这一时间约定是祭拜天帝的时辰。
三、龙脊的石龙图腾
北部山梁正中海拔254米处,当地人称为“龙脊”——一块巨石沿山梁而卧。仔细观察,这块巨石由两条石龙组成,有头有尾,一节一节,由精心设计、打磨的不规则圆石组成细长龙躯。石龙在猪图腾北部约30米处。
第一条石龙头南尾北,长9.1米;第二条石龙总长26米,由14块大石组成。
石龙图腾 张长运 摄
南召石门一带的浅山中,发现有远古时期的太极龙、石龙等,这次又发现两条石龙令人震撼。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龙的形象。龙的出现和龙文化的发展与古人对动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有关,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或其他无生命的指代,是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即氏族的图腾。古代文献记载,远古时代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等氏族都以龙为图腾。
四、二绳理论的“十”字石
先秦史学会研究员张长运,早在2021年就发现了石人坡山北头东山坡的“十”字。位于东经112°23′27″、北纬33°20′05″,海拔245米处,有一块裸露在坡面的独石,高出坡面0.5米、南北长1.7米、东西长2.3米,被磨刻为鼓面。鼓面正中,磨刻一个“十”字沟槽,沟槽宽度10厘米、深5厘米,东西长0.9米、南北长0.6米。图案清晰,指南针放在十字中间,经槽指向正南正北,纬槽指向正东正西,不差毫厘。
十字石 郑毅 摄
《远古文明的山》系列文章中,对卧龙区安皋镇狼背猪娃山的“十”字,南召县石门乡大孟山的“十”字做过介绍,并发现多个小“十”字,但最大的“十”字当属这个。
“十”字图形看似简单,却是古人对空间认识的最基本的图形,因为这个图形所表现的是东、西、南、北四方。对于“十”的简单图形,古人赋予了极其朴素的名称——“二绳”。《淮南子·天文》一书云:“子午、卯酉为二绳。”高诱《注》:“绳直也。”钱塘《补注》:“南北为经,东西为纬,故日二绳。”古人立表测太阳影子以正定四方,必须用绳度量以寻找中心点,度量南北方向的为经绳,度量东西方向的为纬绳,经绳、纬绳相叠,即构成“十”图案,形成中心点。这是远古人将“十”字圆形称为二绳的直接原因。
“二绳”图形是表现东、西、南、北四方的基本图形。后来古人又在“二绳”的基础上发明了方位指向的十二地支。二绳的东西纬绳系于卯、酉,南北经绳系于子、午,二绳表示四方,它们的交汇处则为中央,通过二绳互交而构成了五方(圆心的中央位),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论。“十”字图形中,有了东西南北四正方向,如果再加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维,就构成了八方;八方再加上中央,就形成了九宫。在研究二纬、“方”位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四象、五行、八卦、九宫、河图洛书等深奥的阴阳理论。
冯时在《文明以止》第二章写道:“二绳或四钩的平分便构成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维,这个图形显然能表现完整的空间观念,但相应的观念却无不是在二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只有二绳观念得以建立,中央的观念才可能自然地形成。
“二绳”图形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方位的基础,也是汉字“甲”字的生成本源。中国传统的时空关系,表现为空间决定时间,“十”字图案为基础,按向分方位,十个天干文字的第一个字就是“甲”,古人就把“十”,定为十天干的第一字,并以此记录空间和时间。
五、蚕图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和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标志之一。
我们在石人坡山发现了多处蚕图腾。
(一)南部山腰海拔229米处的石蚕(蚕图腾),是我们2020年5月最早发现的,由6节磨刻的圆柱体巨石组成,面部呈方形,长8米。前5节裸露坡面,后1节隐于土中,每节长短不等,头部粗,尾部细。这条石蚕(蚕图腾)形象逼真,现被移至南召县蚕博物馆存放。
蚕图腾 张长运 摄
(二)位于山北部“龙脊”海拔254米处,6节磨刻的巨石组成蚕的形状,长9米,头南尾北。头部巨石磨刻成方形,如蚕面,长1.5米、宽3米,高出坡面1.5米。
(三)南部半山腰海拔241米处,露出坡面的长石被磨刻成蚕形(由多节组成),长13.8米、宽1.5米;头呈方形,长2.4米。头部上方,磨刻有两排六连爻窝,还有其他不规则圆形爻窝等记事符号。这些记事符号与石蚕有密切关联。
石人坡山有很多石蚕,还有独石打磨成的蚕茧、蚕蛹形象等,这些石蚕都是远古先民崇拜的蚕神,不再一一介绍。丝绸起源一直是今天考古学研究的重点,传说“伏羲化蚕”中提到了野蚕,到黄帝时代开始养家蚕,史料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洞穴踏访 郑毅 摄
石人坡山及孟山一带所发现的远古石蚕,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头及蚕、丝绸文化的源头打开了一扇门,价值重大。
结语:在石人坡山,为冯时《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帝载万物与天地阴阳”中的论述找到了实物注解,为古人祭祀北斗、天帝、帝车找到了实物场景,其史学价值不可估量。
编辑:南召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