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南阳第一桥
武占文
历史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道路,它是脚踏累积重复的结果;而有了河流,雨水归集一起,由害变利,逐渐出现船只。船运车运主宰人类发展数千年的历史,二者互通,也能相连,实为幸事。但是车辆行人跨河而过,却是古代人们无法实现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阳同全国一样百废待兴,广大群众期盼着交通事业能够率先发展。我对交通算是有缘,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星期天,跟着在白河城区校场渡口所上班的父亲进城,这是自己多次要求才实现的梦想。初冬季节,顶着寒风,踏着白霜,走向位于南阳城北所住村西边的白河岸边,父亲解开系在一棵近水老柳树上的绳索,抬步上船,握篙在手,嘱咐我坐稳。小木船顺流而下,两岸的树木被甩在后边。太阳露脸时,已经到达树密河宽的河流漫湾。湾内一片沙滩,滩地上散乱摆放着很多圆木和锯好的木料。一只大木船的骨架很抢眼,工人们陆续赶来,迎着朝阳,捡起工具,开始造船作业的不同工序。
父亲知道我心中装着要进城的愿望,看着我疑惑的目光解释道,渡口上刚上班,先把急活安排着,有空儿再说进城的事。我跟随渡船艰难到达对岸,下船的汽车怒吼着爬上一架又陡又长的大坡,父亲命我学着他的样子,搬起路边的三角形木墩,跟在汽车后轮旁,对着那些载重过大,动力不足,或后带挂车的车辆,一旦停下后退,立即将木墩塞进主车后轮下边,动作尽管危险,却能保证车辆安全。
在以水载舟,靠船过河的年代,校场渡口转眼间走过了几个年头。我自己也从小学生即将迈进初级中学的门槛。1965年的夏天酷热难耐,在等待考试结果的闲暇之时,跟随父亲再次走向他的渡口王国。
这一次的所谓进城,赶到南阳城区校场让我眼前一亮,原有的渡口渡船依旧在载车载人运行,紧挨渡船航线的下游,将近完工的一座桥梁拔地而起,横架水上,又高又长,甚是威武。施工机具摆满河滩,施工人员忙而不乱,更多的是被挡在河岸边拦绳之外的围观群众。显而易见,南阳终于迎来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从父亲口中得知,这座大桥从开工到竣工仅仅半年时间,是由河南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队承建的,速度很快,质量全优,外形俊俏,白河地标。工程队不愧是全省公路施工行业首屈一指的王牌之师。
几年后,校场渡口职责结束,编入市公路部门的父亲退休,我以接班名义有了一份修桥筑路的工作。上班时发现工作单位有很多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女职工。要好的一位工友透露底细,原来号称南阳第一桥的白河大桥修建结束后,那批由省里派来的建桥工人,他们以下放地方的形式留了下来。那些人都有一段光荣历史,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奉命剿匪追到海南岛天涯海角的部队官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整建制转为战后恢复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称交通部华南工程局二处。上世纪50年代末交通部机构改革,二处人员归属河南省交通厅管理,在修完白河大桥,归属南阳造福社会人民后的三四十年间,他们几乎全部退休,返回原籍安度晚年。
事有巧合,又在情理。就在白河大桥超期服役、不能满足城乡车辆通行的第42个年头,全是那帮老职工的后代,接班或大学深造后已是各个部门和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对原有老白河大桥反复论证,报请南阳市委、市政府批准,决定拆除老桥,另建一座新白河大桥。2006年10月16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双向6个机动车道和两个非机动车道,配两个人行道。全长878.8米的新白河大桥于2007年建成通车,成为从独山大道前往绕城高速公路双铺站、翟庄站的重要通道。
新白河大桥的投入使用,又推进南北十数公里白河长廊的美化完善,河岛有了名,岛岛显特色,河上筑起拦水橡胶坝,河面水位提高许多,使通过宛城区、流向新野县的溧河有了活水源头。河岸道路加宽加长,犹如一条彩带上的两根丝线,河北岸的滨河大道和解放广场成为南阳新城坐标。晚上彩灯布满游园、塔顶射灯穿透星空;河南岸的工厂、机关、学校、社区等让昔日的荒野有了生机。从前不值钱的荒沙地,瞬间掀起声势浩大的临河建筑热。更多的是带动白河沿岸乃至一座城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南阳新城再一次展现出唐代诗人李白名篇名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历史美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南阳第一座大桥——白河大桥和白河上之后续建的其他几座大型桥梁。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创客英雄汇·府衙论合”完美呈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