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社 大型融媒报道“社长(总编)对话”⑤ | 驭时而进锻造强磁场蓄势赋能奋进新征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阳日社 大型融媒报道“社长(总编)对话”⑤ | 驭时而进锻造强磁场蓄势赋能奋进新征程
作者:  段平 整理

南阳日社 大型融媒报道“社长(总编)对话”⑤ |

驭时而进锻造强磁场 蓄势赋能奋进新征程


QQ截图20230510085538.jpg

南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张明亮(右)对话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利平。全媒体记者 杜东霖 摄

  主 持 人: 南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 张明亮

  本期嘉宾市委党校副校长 张利平

  行走南阳大地,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从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这片热土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攻坚突破的奋进之年。全市上下在“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引领下,正开动最大马力拼经济、拼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本期“社长(总编)对话”邀请南阳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利平,与主持人南阳日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张明亮共同探讨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基赋能。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张明亮:当前,全市上下正全力拼经济、拼发展,以赶早心态、提速姿态、追赶状态,坚决完成“保8争9”年度目标任务,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那么,高质量发展对我们建强副中心有何指导意义?

  张利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判断,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南阳建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就南阳来看,2022年我市的生产总值4555亿元,同比增长4.8%,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这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意味着一个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目标。

  我们要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内需,深入落实国务院一揽子措施、河南省政府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90条”和南阳市《提振市场信心 稳定经济发展 加快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在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中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

  张明亮: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卓越成绩令人振奋,也为今年我市“保8争9”年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更加印证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让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张利平:是的。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让产业体系实现从“有没有”向“优不优”的转变。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产业分工地位,提升产业链韧性,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二是让创新引领实现从“搞不搞”到“高不高”的转变。进一步强调创新引领作用,以更多的研发投入、更好的研发团队、更高的研发强度全力推进产业提质升级;三是让特色产业实现从“响不响”到“强不强”的转变。不但要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做成品牌,更要在“特”和“产”上下真功夫,在提升质量标准、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等方面,切实增强竞争力、市占率、创富力。

  张明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您提到的“优不优”“高不高”“强不强”为产业体系的发展定下了标准。具体该如何推进呢?

  张利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也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牢牢坚持的发展方向。2022年,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接近1460亿元,同比增长6.3%,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达到32%。下一步,首先是要夯实产业根基,坚持产业立市、兴工强市发展战略,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我市产业升级。

  二是要强化产业链锻造,通过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持续提升我市在全国范围内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力、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力。

  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推动一揽子鼓励创新的政策出台,培育包容创新的深厚土壤,建好人才驱动的研发平台,依托重点核心骨干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对接协同的科创平台和创新网络。

  四是要推动数字融合发展,既要攻关核心科技,也要加速数实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实体经济各领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加快我市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推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张明亮: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南阳作为农业大市,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张利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2年,我市粮食继续实现增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715.53万吨,同比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在140亿斤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强化粮食保障供给,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推动我市粮食产量稳中有进、品种不断丰富、品质持续提升,持续巩固南阳中州大粮仓的地位;要强化科技装备支撑,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加快推进农民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要强化经营体制保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同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强化三产融合发展,把乡村特色产业当作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积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同步推进,加快产业链、服务链、文旅链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提升经济转型发展实力

  张明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硬实力”。那么,我市在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取长补短?

  张利平:文化是内涵,旅游是载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南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文旅资源丰富。据统计,2023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938.02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26%。这一组数字,既体现出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短板与不足,比如城市文旅品牌不够响亮、链群不够强壮、业态不够完善等,这其实正是未来我市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文旅局长们通过网络竞相展示本地特色旅游资源,我市也有一些县区的文旅局长已经加入其中,“内卷”程度可谓愈演愈烈。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促进项目带动,以文带产,以产兴文,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差异化发展方向,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竞争特色;通过创新业态设计,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传播力;通过丰富互动体验,提升游客的新鲜感、获得感;通过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增加游客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机会;实现我市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游客人数的“流量”与消费收入的“留量”同步提升。

  张明亮: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张利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展质的有效提升。经济没有“质”就不会有“量”,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质量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不断释放和扩大内需潜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大至一国一省,小到一城一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必须坚持做大产业体系,巩固经济基础,才能为保就业、促民生、强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物质保障。

  总而言之,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协同并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动南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新贡献、取得新成效。

  培育高质高效干部队伍

  张明亮:干部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

  张利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日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是政治机关、政治学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是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也是党校的两个独特价值所在。党校坚守这个初心,就必须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这些方面建言献策。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建强副中心,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适应副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我们要自觉找准职责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副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党员干部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我们就培训什么内容。每次开学时,我们会要求学员“三带来”,也就是带着一个本县区或本系统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个成功的工作经验案例、一个本人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来参训,切实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相统一。

  在教学布局上,突出针对性。紧紧围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教学内容与中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与观念能力作风提升相结合,增设了省“十大战略”、市“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相关教学内容,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领导来党校授课。在教学方式上,突出灵活性。开展情景模拟听证会、庭审教学、经典诵读、问卷研讨、观影互动式、红色家书故事会、红歌中的党史、情景模拟记者招待会、团队列名法等多种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形式,着力打造“学员大讲堂”、现场教学课堂、外请报告课堂、线上教学课堂、能力提升课堂、情景教学课堂等“六个课堂”,提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在教学质量上,突出精品化。强调“课比天大”的理念,通过严格坚持新课试讲、集体备课、质量评价等,制度化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精品课比赛打造名师名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以比选优、以比促优、以比促教”,强化质量立校。在党的理论宣讲上,突出创新性。精心打造系列微视频“微党校·一起学习二十大”10讲和“微党校·跟随总书记的脚步”12讲,全部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被多家主流平台媒体转发,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表彰,被《河南日报》、省委党校宣传推介。我们将坚守党校初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南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训党性强、能力高的高质量干部队伍。(全媒体记者 段 平 整理)

21.jpg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