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风拂我心
杜红升
恒臣兄想把自己这些年发表过的文章整理出书,认认真真分类排序后,按栏目发过来,嘱我作序,是以有幸成为这本集子的第一读者。
“文章千古事”,中国人自古追求“立功、立德、立言”,是为“三不朽”。纵然生命渺小平凡,也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修好自身德行,记录生命轨迹与感悟,留诗书于子孙,是为出书的意义。基于我们的师友之谊,我自然大力支持他盘点笔耕收获、早日成书的心愿。
我首先看的是第二部分“故交新雨”。从六舅的故事走进四娘的人生,“四娘,你命苦。……前两年回老家上坟,看到十年前你坟旁的一棵柏树,树干还是很细,但也撑起一片绿荫,遮住了长满荒草的锅盖大的坟茔……”不知不觉,我竟然泪流满面……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被这样朴素的讲述触动。纵然时光流逝,纵然天涯海角,滋养过我们灵魂的美好,始终都在,始终抚慰着生命的根芽。作者笔下的平凡人物、平凡往事,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辉。他的表达,看似平淡,承载的,却是极为厚重的情感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读来催人泪下——这是文字高手内在功力的体现,也是对“得失寸心间”的最好诠释。
当今时代,写作泛滥,恒臣兄热爱文字,却是惜字如金的人。年龄渐长,岁月洗尽铅华,不管是生活还是作文,都越来越简约。不给人间增加文字垃圾,是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从行文里,也能看到这样的克制。逐篇文章读下来,如看简笔的画,如品睿智的人,纷繁人事,尽在笔底:乡村往事的飘逝岁月,亲情友情的冷暖寒凉,山河大地的足迹履痕,世事浮沉的沧海桑田……这是一个人的编年史,是一个家庭的时代画像,是一个灵魂的呼喊、探寻,是岁月的回望,“苍苍横翠微”的“无言独上西楼”。
相识于微时的恒臣兄,可以说是我的老师,也是亲人一般的挚友。缘分起始,是我在南阳工作时唯一参加的一次笔会。之后我开始在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得到他热情帮助。记得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再有写作天赋,要是不好好多读些书,终究写不出好文章。话虽不多,内涵却深。此后我阔别故乡,一路向北,与他的师友之谊未曾中断。2020年疫情期间,我幽闭住所,他还寄了孙犁《耕堂劫后十种》,嘱我利用这段时间,多看名家佳作。他的这份督促,常使我在学习和写作的道路上不敢懈怠。
2015年我决定出书,也是恒臣兄给了我最初的支持。当时,我离开南阳已多年,但文学之路起步南阳,对家乡文坛恋恋有加。恒臣兄也觉得,我是南阳的女儿,还是希望南阳的大家给我的散文集写序为好,他便把此事汇报给周同宾先生。周老师已年迈,早已发出不再给任何人写序的话,但因为恒臣兄是周老师的得意弟子,我的散文集《向着太阳走》,有幸得到周老师亲笔序言,并聆听了他的谆谆教诲,这成为我人生路上珍贵而难忘的记忆。
2019至2022年,我母亲病重卧床期间,因为疫情无法随时回乡探望。恒臣兄体谅一个游子的心情,三年里多次携夫人前往,到母亲病榻前嘘寒问暖,然后将母亲的状况一一告知于我,使我心安。母亲驾鹤西去后,他又携夫人第一时间赴老家吊唁。从师生之谊升华至亲人之情,我得以拥有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文如其人。恒臣兄是生活中的厚道人,也是文学沃土的深耕者。生活中他奉献得多,宣扬得少;写作中他笔耕得深,哗众取宠的少。作为第一个读者,一口气看完了这些创作跨度长达20余年的文字,明白了他性格的养成、品德的熏铸、家风的传承。他的父亲,在教育行业工作了一辈子,对他为人为文影响可谓深刻,他对父亲的感情尤其深厚。天道酬勤、酬善,恒臣兄得遇知人善任的好领导,如今也转岗到集团的教育岗位上来,足以让父亲的在天之灵感到安慰。“阳春布德泽”——更可喜的是,他的女儿,早在几年前就踏上为人师表的职业之路,这明晰了一个家族的追寻与坚守,成就着桃李春风的未来与希冀。
恒臣兄在文学的道路上起步早,但是关于写作的耕耘却不急不躁,就像守着时光流年一样,春来播种,夏日成长,秋天收获,冬到蓄力。周同宾老师对他的写作有着深刻影响,他得周老师真传,文学作品早就发到《河南日报》等诸多主流媒体,但他始终谦逊低调,自己从不提及是周老师的真传弟子,从不提发表的文章、交集过的文化名流,踏实做人,踏实做文。他默默地写,默默享受文学对自己生命的滋养。这滋养又回到了文字里,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用心体味、他对生命的一日三省。
京华西山,夜阑人寂。我再次静下心来,品读他的文章——
在《天灯》里,他写道:“年夜饭前,我冒着严寒,脱掉鞋子,腰里系上挂天灯的绳子,只身爬上奶奶种下的、三层楼高的枣树,找个树杈,搭好绳子。下到地上,把天灯点亮,用绳子系好,拉着另一端绳头,天灯缓缓升起。不久就听到鞭炮在暗夜中炸响,天灯高高挂在我家门前最高的枝杈上,闪闪发光,几里地外都看得见,犹如指路明灯。”在《露天电影》里,他写道:“一旦听说哪村有电影,我们不等放学就慌着往家跑,一路上奔走相告,天刚擦黑,顾不上吃饭,急急往放电影的地方抢位置……”在《良药苦口》里,他写道:“每遇头痛发热,父亲就拉着我的手说:‘走,到北荒滩挖野苇子根儿去! ’如果发烧还伴有咳嗽,母亲就用铜勺放点香油,炸十几粒绿豆,再把蛤蟆皮草用热油炒熟。这蛤蟆皮草奇苦无比,每次吃完,母亲总要‘奖’我一口白糖。”在《一棵石榴树》里,他写道:“正当我惊讶于它生命的顽强时,母亲却说:‘现在发的芽条,说不准是老根剩余的养料供出的,树要活稳,非得生出新根,扎入土里才行。’”他重情重义,在《老树参天护幼枝》里追忆周同宾老师:“大贤门下立雪迟,老树参天护幼枝。遥望文星悬皓夜,细聆泰斗启神思。高风常作兰竹伴,淡泊堪为后世师。皇天厚土留文魂,临行三叩青衫湿。”
……
阅读是跨越时空,让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相遇、共鸣,更何况阅读的是我尊敬的、熟悉的人的文章呢?母亲用香油炸的绿豆,父亲带着去挖回的苇子根,看露天电影时候欢天喜地的心情,赶年集时朴素又红火的旧时生活的场景,父老乡亲们朴素的生活认知,成长路上的悲欣交集,都一一展现眼前、回到心上了……不错,我的生命里,也有类似的场景、相似的人物、同样的悲欢、近似的感受。是通过那些往事、是在那些人的陪伴与护送下,我们才抵达今天。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岁月,早已与我们骨肉相连,成为我们生命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有心如恒臣兄,他在笔下徐徐讲述、娓娓道来,让我也跟着他的文章一起,穿越时光隧道,打开记忆闸门,翻开故乡往事,品味青春故事,追溯家族源头,感悟到人生的滋味了。
——合上文卷,意犹未尽。
恒臣兄的话犹在耳畔:“咱们写文章都缺少功利性,不为沽名钓誉,只为记下生命轨迹。每个文字,都要从心底走过:我手写我心,但求无愧。”诚如是,我们都这样真实地活着,真挚地记录,无愧本心。
手抚恒臣兄心血之作,离开故乡已二十余年的我,感觉宛城的风徐徐吹来,吹开万紫千红一个春天……
2023年4月20日于北京
杜红升: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经济师。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出版有《虹笙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包括诗集《在最美的光阴里》、散文集《向着太阳走》)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有梦不觉夜长(自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