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走基层 | 辛勤耕耘的深山种茶人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百名记者走基层 | 辛勤耕耘的深山种茶人
作者:  张玲

百名记者走基层 | 

他十余年搞茶叶种植,让荒山披上绿装,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辛勤耕耘的深山种茶人

  

  一个人,一座山,一壶茶。2012年,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村的退伍军人李学峰在西十里村的深山中撬开了第一堆黄土,挖出了第一条深沟,种下了第一棵茶树,那时的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他用11年时间,默默地在深山里打拼,4000多个日日夜夜只为做好一件事——种茶制茶。在他的带动下,以前荒草丛生的山坡换上了绿装,山间处处弥漫着茶香,周边群众走上了致富路。5月4日,记者走访了这位深山种茶人。

  种下茶树  创造大效益

  站在西十里村的茶山上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顺着山势,向山谷间迤逦而去,满山的茶树长势喜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点缀在山坡上,格外引人注目。茶农们背着箩筐在茶树间采茶。“一芯一叶就行,不要摘两叶,老叶片就不要了。”这位正在给群众讲解采茶技巧的便是我们的主人公——茶产业致富带头人李学峰。

  2012年,退伍军人李学峰组织5名退伍老兵在城郊乡西十里村的荒山上种植茶树。2018年,他成立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桐柏萃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申请注册了“桐柏山”商标。在销售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不断创新销售模式,稳定增加收入。

  合作社成立后,李学峰以品牌为引领,注重提升茶叶质量,积极打造优质茶叶品牌。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种植茶树655亩,年生产销售“桐柏山”牌茶近万公斤,年生产效益达54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还出口俄罗斯。

  “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和品牌打造,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如今,我们合作社在种植、采摘、加工环节累计吸纳劳动力360余人。”李学峰介绍,一个采茶季下来,村民平均收入近万元。

  深山坚守  只为一份执着

  茶叶丰收的背后,是一个男人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他守的不仅是一座深山茶园,更多的是对创业的一份坚持。

  “我最大的财富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每当看到这绿油油的茶园,我心里就充满了前进的力量,它支撑着我在种茶道路上不断前进。”李学峰说。土生土长的李学峰对深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深知,要谋发展改变家乡,光靠种玉米、土豆是实现不了的,于是他下决心开辟一条农业发展新路子。正好,桐柏县大力发展茶产业,他在多方考察后决定种植茶树。

  定下目标后,李学峰到多地走访学习种植、制茶技术,2012年3月,他开始了种植生涯,至今已经整整11个年头。10多年来,他从茶树的选择到叶芽的采摘,从一棵棵茶树的种植到茶叶的制作,一点儿一点儿地摸索,总结经验。

  与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李学峰创业之初,艰辛异常,每天吃住在茶园。“11年来,我穿破了100多双球鞋。”李学峰告诉记者。由于山路狭窄陡峭,车辆无法到达茶园,茶树种子是他一袋一袋背上山的,他的一双手上长满了老茧,很多时候,老茧未愈新茧又起。

  李学峰的妻子魏付敬告诉记者:“当时确实很辛苦,种植、采摘、修剪、锄草、制茶,一年四季都在山上,每说起这些,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

  职能部门  助退伍兵创业

  勤于学习、思想前卫的李学峰具有极强的品牌保护意识,2016年9月,他就提交了“桐柏山野茶 TONG BAI SHAN及图”商标的注册申请,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于2018年1月获准注册。随后他又成功申请注册了“桐柏山”商标。

  回想起创业经历,李学峰说:“多年来,我以自己的实践、劳动加上专业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多次到合作社来走访,对合作社诚信发展、证照办理以及日常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有人赞赏南国花冠似火的木棉,有人称颂北疆伟岸高大挺拔的白杨,由于种茶的缘故,我特别喜爱这四季常青,朴实无华的茶树。”李学峰望着漫山的茶树说道。

  现在,2023年,他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他不会止步,因为他相信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程。(全媒体记者 张玲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