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
在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村,有这样一个人,他用11年的时间,默默地在深山里打拼,4000多个日日夜夜只为了做好一件事——种茶制茶。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荒草丛生的山坡换上了“绿装”,山间处处弥漫着茶香,带动周边群众走上种茶致富道路。5月4日,记者走访了这位深山种茶人——李学峰。
一片小茶叶 创造大效益
春风拂来千山绿,站在茶山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顺着山势,向山谷间迤逦而去,满山的茶树绿油油,茶叶长势喜人,犹如一幅清脆的风情画点缀在山坡上,格外引人注目。茶农们背着箩筐在茶树间采茶。“一芯一叶就行,不要摘两叶,有些老叶片就不要了。”这位正在给群众耐心讲解采茶技巧的便是我们的主人公——茶产业致富带头人李学峰。
2012年,退伍军人李学峰组织5名退伍老兵在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村的荒山上种植茶叶,经过不断创新发展,2018年,李学峰成立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桐柏萃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申请注册了“桐柏山”商标。在销售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不断创新销售模式,稳定增加销售收入。
自合作社成立后,李学军始终以品牌为引领,注重提升茶叶质量,积极打造优质茶叶品牌。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种植茶叶655亩,年生产销售“桐柏山”牌各类茶1.8万斤,年生产效益达54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并出口到了俄罗斯。
“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和品牌打造,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如今,我们合作社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环节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360余人。”李学峰介绍,一个采茶季下来,农民工平均提高收入近万元,给他们带来实在的收益,他们在采茶季来采茶,季节完了后又可以回家种田,两者互不影响。
深山种茶人的坚守
而丰收的背后,是一个男人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他守的不仅是一座深山茶园,更多的是对创业的一份坚持。
李学峰告诉记者:“我最大的财富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创造了这个合作社。每当看到这片绿色,这绿油油的茶园,我心里就好像觉得自己充满了前进的力量,它支撑着我在种茶道路上不断前进。”土生土长的李学峰是一名退伍老后,对深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深知,要谋发展改变家乡,光靠种玉米、土豆是实现不了的,于是他下定决心开辟一条农业发展新道路。正好,桐柏县大力发展茶产业,他抓住契机,在多方考量下,选择发展茶产业。
经过到全国多地走访学习种植制茶技术,2012年3月,李学峰开始了种植生涯。至今,已经整整11个年头了,李学峰已经鬓发添霜,但他就像满山的茶树一样,不管经历多少风雨都要顽强地吐出新芽。他从茶树的选择到叶芽的采摘,从一棵棵茶树的种植到茶叶的制作,他都一点一点摸索,并总结经验。
与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李学峰创业之初,艰辛异常,每天吃住在茶园。“11年来穿破了100余双球鞋。”李学峰告诉记者,由于山路狭窄陡峭,车辆无法到达茶园,500余亩地的茶种都是他一袋一袋背上去的,茶树是一个坑一个坑挖出来种上的,他的一双手上长满了老茧,很多时候,老茧未愈新茧又起。
与李学峰共同创业的妻子魏付敬说:“当时确实很辛苦,种植、采摘、修剪、除草、制茶,一年四季都在山上,付出了别人没办法理解的辛酸,每说到这些,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
人生几何,对茶当歌。现在,李学峰最幸福的就是沏上一泡红茶,它蕴含着自己11年来的酸甜苦辣和对妻子11年来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感激,这茶汤色浓艳,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端起杯来慢慢品啜,一股似酸非酸、似甜非甜的独特味道沁人心脾。
市场监管部门助力退伍兵创业
勤于学习、思想前卫的李学峰具有较强的品牌保护意识,2016年9月,他就提交了“桐柏山野茶 TONG BAI SHAN及图”商标的注册申请,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于2018年1月获准注册,随后他又成功申请注册了“桐柏山”商标。
回想起创业经历,李学峰说:“因为我爱这一行,多年来,我以自己的实践、劳动加上专业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市、县市场监管部门每年多次到合作社来走访,对合作社诚信发展、证照办理以及日常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有人赞赏南国花冠似火的木棉,有人称颂北疆伟岸高大挺拔的白杨,由于我种茶的缘故,我特别喜爱这四季常青,朴实无华的茶树。”李学峰望着漫山的绿幽幽的茶树,由衷地说道。
一个人,一座山,一辈子,一壶茶。2012年,李学峰在城郊乡西十里村的深山中撬开了第一堆黄土,挖出了第一条深沟,种下了第一棵茶树,开始了第一次征程,那时的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他用11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的蜕变,他成功了。现在,2023年,他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他不会止步,因为他相信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程。
背着种子上山
采茶
除草
修剪茶树
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