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时评|竹筒奶茶式到此一游让人反思
评论员 赵若雨
近段时间,竹筒奶茶火了。将奶茶装进竹筒里、挤上雪顶奶油、撒上碧根果脆或抹茶粉、再贴上具有城市限定标签的贴纸,便化身网红饮品。随着旅游业复苏,不少景区的竹筒茶饮店门前排起长龙,有的店节假日一天能卖出1000多杯,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但一面是蜂拥而上的追捧,一面是关于口感、安全等问题的隐忧,一夜爆红的竹筒奶茶火出圈能否走得远?对此笔者有着这些想说的。
其实,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早就有喝“竹筒茶”的传统。当下,时尚饮品嫁接地方特色,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妥妥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把塑料杯子换成竹筒,装上白桃乌龙、桂花酒酿、幽兰拿铁等各式饮品,将国风与时尚巧妙结合,即满足了年轻消费者追求新奇体验的心理;杯身的地理标签适合拍照打卡,在舌尖享受之余,还具有特殊的社交货币属性。正如消费者网友所提及:竹筒奶茶搭配江南水乡,拍出的照片适合发朋友圈,算是新式的“到此一游”。
近年来,网红产品层出不穷,每一次新产品的出现,都会引发追捧和热议。从樱花布丁到文创雪糕,从旋风土豆到肥肠包葱,依赖于互联网传播,相关食品通过碎片化的渗入与沉浸式的呈现,为消费者提供情感链接和尝鲜愿望。但是在此背后我们也必须看到,与“高颜值”外表引发的关注几乎同时,竹筒奶茶的缺点与隐患也迅速成为热议话题。有些竹筒奶茶因其劣质的奶精味、廉价的奶油口感遭到网友的差评;因为使用竹筒包装而产生较高商品溢价,被不少人描述为当代的“买椟还珠”;一些店家将已经销售过的竹筒回收后再次使用出售,是否会存在食品安全,令消费者心存疑虑……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着竹筒奶茶持续提升商业生命力的脚步,也提醒大家思考网红食品应该如何守住底线、实现长红。
在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各家商户用心钻研自家产品,呈现给消费者安心放心食品。在当下,互联网效应传播迅速,利用网红效应提升产品传播力的同时,商家也应更加关注锤炼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内涵,让顾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监管部门、消费者和商家应当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合力,让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流量更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也是互联网的直接显现结果。社会各界、各相关部门只有携手让网红食品由“大流量”向“高质量”转变,才能真正助推行业发展行稳致远,才能真正让新式“到此一游”深入人心。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