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杨青晓 于欢
【昆山市情】昆山地处江苏东端,东靠上海,西邻苏州城,素有“江苏东大门,上海后花园”的美称。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最集中的区域。总面积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11.18万人。2022年,昆山实现GDP500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30.18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超过5000亿的县级城市,赶超8个省会城市;人均GDP约23.71万元,超越欧盟和韩国。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千亿美元,超越全国96.9%的地级市。
昆山是个“有戏”的地方。
六百年前,温柔婉转的昆山腔惊艳了江南;六百年后,昆山又凭令人惊叹的经济数字,一骑绝尘,令人艳羡。
昆山的富是出了名的。2022年,昆山城市综合实力连续18年蝉联中国百强县之首,“中国第一县”名副其实。有人算过一笔账,昆山每天的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每天实现GDP超过13亿元,昆山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7万元。
江南宜居地,前沿现代城。交织着古典韵味与现代速度,昆山从招商引资起步,完成了农转工、内转外、低转高的一次次重大转变,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座高峰,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出出好戏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昆山?是什么让昆山不断超越,是什么让昆山缔造传奇?4月上旬,本报记者深入昆山寻根溯源,试图还原昆山发展的最初蓝本。
昆山印象①“昆山可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
解码“小六子”逆袭秘诀——
敢为人先 挑战不可能
19分钟!上海到昆山,只是一盏茶的工夫。
下午3时53分,记者从上海乘坐G2612次列车,4时12分便抵达昆山。
走出昆山南站向北,“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工地上的十六个大字扑面而来,让人对昆山人的精神特质留下初步印象。
昆山现代感十足,又不失生态之美:多维立体的交通路网,延伸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脉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舞动着务实进取的创业激情;娄江萦回如练,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悠悠古韵。
昆山的过去却不是这个样。
在黄河北路经营一家“奥灶面”的徐老板是地道的昆山人,说起昆山,感慨不已:“昆山可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40年前,我们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的可是穷日子!”
那时的昆山,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年GDP只有2.4亿元,进出口和外资更是无从谈起,在苏州6个县区中排名垫底,人称“小六子”。
“昆山之路”的创始者、时任昆山县县长的吴克铨回忆往事仍难掩激动:1984年春他带队到深圳考察,蛇口工业区的招商引资模式激发了他们“敢想、敢闯、敢干”的潜质,昆山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自费兴办经济开发区。
就这样在城东,一个3.75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诞生了。虽然没有“准生证”,但他们倾注了所的热情,抢抓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埋头苦干,从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硬是把工业小区办得风生水起。
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台资企业,从第一家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大型电子企业,到第一家韩资企业、第一家美资企业……1992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昆山开发区成为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市的开发区。
如今,昆山开发区扩大到108平方公里,并跻身“国家队”第一方阵。昆山开发区以昆山九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完成全市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的工业产值,贡献全市60%以上的外资、70%以上的台资产出和80%以上的进出口额,不仅成为昆山的“顶梁柱”“压舱石”,也成为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集聚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
谁曾想到,当年的一座小院、两幢平房、50万启动资金和十来个人,竟然开启了昆山产业发展大幕,走出一条举世瞩目的昆山之路。
昆山开发区就是昆山蝶变的生动缩影。从一个农业县到一个现代工商城市,从自费建设开发区到获得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金改区,从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从全国县级市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条跨省轨道交通……昆山用一个个“第一”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在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贡献了全国超千分之五的外资,创造了百分之二的进出口额,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记者感言:前方无路便闯,没有借鉴便试,这就是从不躺平、敢为人先的昆山人。昆山一路走来,没有石头可摸,用行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这至高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为民请命的担当。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让一片荒地“长”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人不断用实践让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正是在一次次尝试和突破后,昆山人的视野更广、追求更高,这对于正闯关夺隘、建强副中心的南阳,更具稽古振今意义。
昆山印象②“昆山干部身体里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汽油!”
解码昆山领跑全国百强县的秘密——
干部敢为 赶超无止境
节气的春天,需要耐心等待,但发展的春天,却是拼出来的。
“昆山干部身体里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汽油!”这是记者在昆山听到最多的话,而“唯实唯干”,正是这座城市的风骨所在。
站在前进路上,看着两侧布满密密麻麻的各种企业和高楼大厦,来昆山20多年的薛华飞十分感慨:“记得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田野,昆山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这位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即来昆山的南阳人,不仅见证了昆山高速发展的全过程,自己也由一名外资企业的打工仔成长为公司老总。
昆山巨变是干出来的!71岁的朱全元老人是昆山市新政小学退休教师,聊起昆山人的特质,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昆山人有认准一件事干到底的劲儿……”
正是基于这种性格,当年在“要想富先修路”时,昆山人千家万户齐上阵,“不分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没钱出工,我们硬是把连接太仓市的昆太路修通了。”站在宽敞平坦的昆太路边,朱全元向记者讲述激情的岁月。
打通一条条对外连接的大通道,犹如打通了昆山的“任督二脉”,昆山发展气势如虹。而随着上海轻轨驶入昆山花桥,犹如石破天惊,开启了“沪昆同城”的全新时代,日均近40万人次的客运量,让昆山享尽一体化带来的红利。
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昆山干部的率先垂范、敢为敢干。昆山开发区的有关人员给我们讲起时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引进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故事。那时引进外资没有政策可依,是破天荒的大事,宣炳龙前后带队跑南京102趟,酷暑难耐,小面包车没空调,就靠在车厢里铺上报纸浇水来降温,前后跑了两个月盖了100多个公章,最终,中日合资的苏旺你公司在昆山“落地开花”。
在昆山综合保税区,我们还听到一个昆山人干成“难于上青天”的故事。那是1997年,为争取建立出口加工区,昆山相关领导带队赴京84次,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历时3年,最终建成大陆首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
凭着这个王牌,昆山集聚了台湾100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一跃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如今,80%的笔记本电脑配件,在50公里范围内就能够找到,一笔10万台笔记本电脑订单,4天内就可以交货,高峰时期,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全球一半。
如今,昆山出口加工区已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每天海关监管货车量3000辆左右,每天报关单量在5000份左右。从第一年进出口总额4亿多美元,2022年达到585亿美元,增长了146倍。
昆山干部的敢为,还体现在不断发现机遇、创造机遇,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靠“拆笔记本电脑”的土办法,构筑了一条总产值超5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他们在与国际接轨中发现机遇,奇迹般地架构了一条以咖啡为主的千亿级高端食品产业链条,把不产咖啡的昆山打造成“咖啡硅谷”。
干部敢为,就可以创出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新时期。正是在昆山干部的带领下,昆山更像一个为招商引资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的机器,抢抓一个个机遇,实施全民招商,成就昆山的一个个巅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三线企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90年代,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如今, 成为外资企业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商引智,昆山招数频出,把招商引资效能发挥到极致。如今,昆山拥有超过百万个市场主体,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500余家,累计引进79个国家和地区的9600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200亿美元。
十年间,昆山GDP飞速提升,从2014年起,昆山由3000亿元跨入4000亿元用了5年,由4000亿元跨入5000亿元仅用了3年,这就是昆山速度!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连续18年蝉联百强县市之首,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还有囊括无数的各领域顶级荣誉,正是昆山人唯实唯干的最好注脚。
记者感言:为争取一项政策,“跑部进京”上百次也无怨无悔,这就是昆山干部敢为善为的生动写真。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昆山的干部就是那群“醒得早、起得早、干得早”的人,他们善于创造机遇、发现机遇、抓住机遇,从跟跑、并跑变为领跑。正因为唯实唯干,他们闯出适合自己的路径,一干到底,从不停歇,攀登一座座高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在一个个目标的超越中,让昆山闪耀出更大荣光。
昆山印象③“惟有创新,才能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码“先进制造”的秘密——
创新致强 竞逐“数”浪潮
创新是突破,是脱胎换骨。
在阳澄湖畔,记者听闻一只大闸蟹一生要经过18次蜕壳,每一次蜕壳,对于大闸蟹来说,都是一场生死蜕变。行走昆山,这座城市和企业如大闸蟹脱胎换骨的创新精神让人叹服。
好孩子集团依靠不断创新,从岌岌可危的校办厂成长为全球化企业,打造了一个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品牌,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不做第一做唯一”,当把别人抛在身后、让人望尘莫及时,它又自己打倒自己,把自我颠覆作为前行的动力。
在昆山,像好孩子集团一样的一大批企业,从来不“循规蹈矩”,他们往往从市场上抢机遇,在创新上找答案。如今,27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昆山茁壮成长,中科可控、寒武纪等一批前沿龙头企业纷至沓来,无数领军人物正从这里蓄势而发。
今年,昆山更是举起“打造元宇宙产业看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来昆山”的大旗扬帆起航,邀请更多企业和人才共赴元宇宙的星辰大海。
——今年2月,昆山高新区先进计算产业园在南淞湖畔奠基;3月3日,微软中国首个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项目落户昆山;3月28日,昆山与HPE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昆山设立HPE国际数字创新谷项目;3月30日,中科可控Suma在昆山举办终端旗舰新品发布会……
——令人兴奋的是,在昆山92家重点台资企业中,62家企业有针对新产业、新赛道的投资计划,其中30家明确计划投资超过30亿元,主要用于布局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元宇宙产业、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
一个个项目的密集落地,一家家企业的投资计划,蕴藏着昆山“全力布局新赛道”的发展密码,见证着昆山擘画“计算万物”的生动图景走进现实。
站在高新区南淞湖畔先进计算产业园,记者仿佛触摸到昆山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澎湃伟力。5年前,这里还是芦苇茂盛,沼泽连片,如今这里正加速崛起“超算集群”,5年后,这里将是国际一流的先进计算、整机系统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一台高端整机从开始生产到组装下线只需要2分钟。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在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记者同样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走进展厅一侧的元宇宙全息舱,一个3D数字人身着西装,微笑着向参观者介绍,“数字人”形同真人,几乎以“假”乱“真”;在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R独有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则让人惊叹高科技的强大……
在这个数字牵引万物的新时代背后,以算力、算法、算据为支撑的先进计算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昆山积极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机遇,推动“芯—云—网—端—链”一体布局,点燃数字经济“强引擎”,打造数字创新“爆发点”,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创新集群。
“惟有创新,才能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数字经济时代,抓住先机、超前谋划、抢占未来制高点,这是昆山放眼未来的高瞻远瞩,也是开创新局的行动指引。昆山顺势发展计算、智能穿戴、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迈上6000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4800亿元,加工制造逐步向先进制造全面转型。
这场“数字之旅”,必将在产业能级、模式创新等方面撬动巨大能量,创新昆山,必将在“数实融合”中创造更多精彩案例。
记者感言:与时俱进的昆山,始终比别人更进一步,根源就在于不断创新、步步登高。从一家家企业落地到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计算等产业创新集群加速崛起,从一个个产品到一个个全球品牌,昆山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昆山人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路径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不为“一亩三分地”所困,敢于跳出“县级市思维”,打破时空制约,以全局谋一域,跻身新赛道,不断走向卓越,实现“全新一跃”。
昆山印象④“创优争先,从未停歇,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解码投资创业“首选地”的秘密——
创优致远 服务无止境
昆山有温度,四海皆家人,这是昆山城市道路上的市政广告,也是很多新昆山人的感受。
昆山很包容,46岁的河南商丘人胡飞翔感受颇深。在昆山,他脚踏实地,将小作坊发展成一家税收几百万元的自动化加工企业,作为一个“新昆山人”,在创业中始终有受重视、被尊重的感觉,“昆山的政策有连贯性,政府部门就是做好服务,让你心无旁骛地发展。”
胡飞翔的感受,亦是昆山市河南商会的共识。商会秘书长杨卫杰告诉记者,昆山吸引很多河南老乡来创业,粗略统计,在昆山经商务工人数近30万人,注册企业400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约300家,年创产值600亿元。
对每一个奋斗者以诚相待,这是昆山给予创业者最好的礼遇。昆山开发区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更是有口皆碑。不论是昆山的滴滴司机、服务员、保安,还是公司老总、机关人员,大家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优良的营商环境。
在千灯镇,记者来到总投资20亿元的东山精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项目现场,一期厂房建设已竣工,正在调试设备,项目二期厂房正紧张施工。现场有关负责人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一周签约、三周拿地、五周开工、七个月竣工。
这是昆山打造服务型政府、高质高效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在重大项目行政审批上,昆山从“七天发四证”到“三天发四证”,再到“一天发五证”……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昆山不断刷新纪录,让投资者获得比黄金还金贵的信心。
在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为给企业提供全天候、精准化、更如意的政务服务,“昆山服务”已数次“转型升级”。2022年7月上线的“昆如意”数字服务总入口,进一步整合了昆山市企业服务资源,实现网页端、移动端、热线端三端全覆盖,推进昆山市企业服务“一键、一指、一线”可达。同时,“昆如意”将服务企业时间延长至365天、服务企业形式拓展至线上线下全融合、服务企业渠道延伸至企业家手机端。如今,“昆如意企业服务枢纽平台”入驻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登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县级企业服务平台。
服务无止境。为将昆山打造成长三角投资创业“首选地”,推动营商环境从“BEST”向“FIRST”提升,今年昆山大力深化“昆如意”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深入实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5条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保要素、争订单、优环境、促发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政策落实“零障碍”、解决问题“零等待”,切实将政策力度转化为市场主体“体感温度”,让广大企业家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正因为如此,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成长起一个个充满活力、卓尔不群的现代企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创富样本。世界500强企业就有48家在昆山投资设立项目108个,境内外上市企业45家,其中境内A投上市公司30家。
记者感言:优化营商环境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昆如意”叫响全国,生动地诠释了昆山树立全国县域城市营商环境标杆、打造投资创业“首选地”的坚定承诺。服务企业,打造服务型政府,这是昆山的理念,“把企业家当自家人,企业事当自家事”,全过程服务,全领域服务、全天候服务已融入每一位昆山干部思维中,从商检、海关、税务到医疗、教育、居住各个领域和层面、各专门服务机构,让投资者体会到人性化服务。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走,项目就在哪里建,产业就在哪里兴,昆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样本。
“昆山之路”启示
杨青晓
昆山人的理念、做法就像一座宝藏,永远挖掘不完。
在短暂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昆山强烈的发展意识、赶超意识。他们经常拿人均与上海比,与国外比,拿总量比各省比,自我加压,不安于现状,这种进取精神,令人敬佩。
昆山发展的秘诀在哪里?在前进中路的昆山市科博馆,记者从一幅幅生动的图文中找到了答案——这座由穷到富的城市为了让市民铭记这段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专门总结梳理出“昆山之路”,放入城市博物馆,化作一种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发展有了记忆、奋斗有了传承。
一条“昆山之路”,破解了一个个成功密码,成就了城市独特发展基因,引领着昆山一往无前。“昆山之路”精神是昆山的灵魂,“从唯实、扬长、奋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再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不断丰富的“昆山之路”精神,成为昆山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赢得未来的制胜法宝,也成就了昆山人独特的精神特质。
在昆山,顾炎武心怀天下的崇高精神与敢为人先的“昆山之路”精神一脉相承,昆山每一次前行、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这份精神力量的感召、都源自于这份精神力量的引领,这是昆山改革创新、再创传奇的不竭动力、不尽源泉。
如今,“昆山之路”再次被赋予全新内涵——“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昆山不仅将“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思维,更作为一种路径和方式,县域无域、城市无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全速驶向一体化发展的全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创出“昆山路径”。
这就是昆山!一个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城市!一个打破了时空制约、充满无限创意、让人向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