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科技人丨火箭背后的测速人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自立自强科技人丨火箭背后的测速人
作者:   师喆 李明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日前,省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我省一批科技带头人及其成果进行表彰。本报今起推出“自立自强科技人”系列报道,展现河南科技人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实习生 李明豫

对于火箭发射,大多数人关注的往往是点火成功的那一刻。

但火箭发射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相互配合。指挥控制大厅内,发射场边,火箭每一秒的变化都牵动着无数科研保障人员的心。中国电科二十七所(以下简称“二十七所”)空天事业部航天系统室高级工程师沈鹏飞就是其中一个。

4月12日,记者在二十七所见到了正在“做实验”的沈鹏飞。

与其他专业在实验室内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不同,沈鹏飞的“实验室”更多时候是在电脑上。“我们在研制软件之前,要先在电脑上进行算法的仿真实验,再以此进行方案设计。”他指着屏幕上的不同坐标轴,向记者演示不同速度精度的呈现效果。

沈鹏飞的“实验对象”,就是火箭等大型航天器。“简单地说,我是给火箭测速的人。火箭的动态速度非常高,最快能达到7公里每秒,高精度测量它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测算位置等其他信息。”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无损卡尔曼滤波”等难题,掌握了国内领先的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团队研发的测量系统,可以通过发收信号实时提供目标方位、俯仰及距离和变化率信息,精确地解算出火箭的飞行轨迹数据,判断火箭飞行状况。

西昌、酒泉、太原……工作10年来,沈鹏飞和团队辗转于全国各个卫星发射中心,助力完成了十数次发射任务。火箭发射后具体位置在哪、速度多少、是否在预定时间进入预定轨道、预测残骸掉落区域等信息,都离不开他和团队的努力与付出。

每次承担任务,沈鹏飞都是紧张而沉默的。“火箭发射,开弓没有回头箭。你的设备到底行不行,你的算法是否正确,你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有效,都关系着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他语速不快,但眼神格外坚毅。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鬓边已经生了白发。

记者随沈鹏飞登上一辆设备车,想感受一下他承担发射测量任务时的状态。

车上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内,紧密摆放着8台显示器和数台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一上车,沈鹏飞就习惯性地坐到操作席位置上,一边认真观察屏幕上的信息,一边为记者介绍,“这个是天线控制单元,你看这个电平柱状图,它越高,就说明信号越强。”

大量设备运转不停,使得车厢内温度不断升高。在屏幕前操作了不过七八分钟,汗珠就已经顺着沈鹏飞的脸颊滚落下来。

“你们的外出工作环境还真是不容易。”记者的感叹引来他连连摆手,他笑着指向车厢右侧正在安装的空调,“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这是给设备降温用的,我们还沾了设备的光呢。”

野外工作条件更艰苦,联调联试场地基本都位于人烟稀少的戈壁、山区,一个项目短则2个月,长的话要半年,但沈鹏飞早已习惯。

他回忆,一次在某地执行任务时,晚上住在集装箱式的板房中,盖着两层被子,开着电油汀取暖,依然冷得睡不着觉。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用的水要从大缸里一点点舀出来,饭盒上都结着一层霜。

有时遇到大型任务,二三十套车载设备都需要联调联试,各个不同站点之间,往往相距百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早上天不亮就出发,回来已是深夜,返回住地的路上,茫茫戈壁滩上,唯有明月繁星相伴。

同为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年的同窗好友们,如今有不少活跃在知名互联网企业,名利双收。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是否会觉得“风景那边更好”?

“有时候会有些羡慕,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使年纪轻轻就在专业领域做出不凡成绩,沈鹏飞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名平凡的科研人”,他所对标的榜样,也是老一辈的测控专家们。

“现在说的这些艰苦条件,放在比我们大二三十岁的老师傅身上,根本不算什么。我们现在有飞机、有高铁,而前辈们之前出去做任务,坐完绿皮火车还要乘汽车,再转驴车、马车,最后背着设备步行过去。”在沈鹏飞眼中,前辈们这份对科研、对测控的坚守,正是他一生的职业追求。

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沈鹏飞说起今年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

“我们现在的设备是应答式的,需要在目标上安装应答机。未来我希望能研制出更多反射式的设备,可以实现独立测量。”他说,这样应用场景会更广,除了火箭这样的大型目标,也能应用在小型目标上。

“国产自主可控,是每一个科研人的努力方向。”说到兴头处,他的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我们系统的特色之一就是高精度,未来也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下去。此外,还要让系统越来越便捷,操作人员越来越少,以前一辆车上五六个人做的工作,未来只需要一个人值守就行。”

“我们一直在朝这些方向开展研究,相信不用太久就会有好消息。”春日的阳光下,他向着前方阔步走去。


编辑:张中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