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韩鑫)从青春年华到不惑之年,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都献给了挚爱的农村教育事业。在这芳华岁月里,这位80后女教师将汗水倾注于三尺讲台,全身心用爱呵护偏远农村孩子,奉献无悔青春,她就是唐河县少拜寺镇中心小学优秀教师孟凡华。
别人眼中的“傻子”
孟凡华,女,汉族,本科学历,少拜寺镇东坡人,1982年8月出生,2001年从南阳第三师范学院毕业后,任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鹤立实验学校。优越的环境,高额的工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直工作至2009年。2009年暑假,听说家乡唐河县教育体育局正在招教,毅然放弃郑州高薪工作,选择参加唐河招教考试,并脱颖而出,正式迈进自己挚爱的教师职业生涯。当在县里分配选岗时,她毫不犹豫选择最偏远的少拜寺镇后牛沟小学,当时的这个选择让同行的人都大为不解,是傻子吗?县城不留,却到那个最偏远的乡镇。她什么都没有解释,只是微微一笑,因为她知道,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就是她人生的归宿,她的使命。
同事口中的“好手”
从省会郑州突然来到偏远的少拜寺,工作、生活上都困难重重,她默默地流泪过,伤心过。但她却从未有过任何后悔和埋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她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连续多年在全镇质量测评中名列前茅,被镇党委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先后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因为热爱,孟凡华扎根在后牛沟小学,一呆就是三年。她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这个偏远的农村生根发芽,在这个只有一至五年级、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校,落地生根,娇艳绽放。农村小学因师资力量不足,每个老师都要承担多个课程,而孟凡华主动请缨接手学校最难教的一年级包班,所谓的包班就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你的,班里就你一个教师,从早到晚,都是你一个人。当时的她,女儿三岁,儿子九个月,丈夫在部队服役,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里所有的负担,还要全心全意照顾学生,她从未降低对课程质量的要求和自我约束,把每堂课都当成示范课来上,亲手制作教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语言幽默,气氛活跃。她把自己在郑州鹤立积累多年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整合,用游戏、比赛、小组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当时接手时,这个班级各科成绩全镇倒数,她玩命似的手把手教,学期末硬生生把班级的语文成绩教成了全镇第二,她兼任的数学成绩平均分竟也达到95分。时任校长的王水斌曾经说过:“我活了半辈子了,能让我佩服的人没有几个,孟凡华算一个。这姑娘,天生就是教学的好手。”
孩子心中的“孟妈”
其实,好的成绩背后是她无数的汗水浸透而成的。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她都揣摩几十遍。怎样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成了她平时最大的任务。当时班里有个倒数第一的韩忠义引起了她的注意,如果把他成绩提高了,那其他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学不好呢?课间把他喊到跟前补习,放学喊到身边提问,有时还跑到孩子家里去补习,一有进步就奖励零食和小礼物,一个月后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是韩忠义,只要是班里的学生,她都不厌其烦,一个也不放弃,嘴皮磨破心操碎,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期望着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出农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四年后,当初那个全班倒数第一的韩忠义已经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最感谢的人就是孟老师,每次回来都亲切称她为“孟妈”。
教学上尽心尽责的她,对自己的要求同样苛刻。家和学校之间有十里之远,为不耽误工作,她经常带着年幼的女儿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穿梭。无论刮风下雨,她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学校。尽管生活有诸多不便,但她从无怨言,遇到家长有事不能接送孩子时,她还承担起临时“家长”的责任,精心照顾每一个孩子。当时班里有个叫王卓的孩子,母亲患有精神病,爸爸是个兔唇,还有一些憨厚,孩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看到此情此景,她心疼不已,加倍疼爱孩子,给孩子买衣服,买吃的,还给她家买鸡蛋,给她洗头洗澡剪发。学习上对她严格要求。王卓现在早已上了大学,可她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孟老师对她有尊严的爱,让她不自卑,乐观,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孟老师当之无愧是她的第二任父母。
家长话中的“最美”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孟凡华在2012年9月被中心校抽调到镇中心小学工作,领导们对她寄于厚望。在这里她就像一颗新星闪闪发光,温暖了学生的心灵,照亮了无数迷茫的学生,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她还是一如既往、迎难而上,毅然选择了任务最重,压力最大,人数最多的六年级,一干就是十一年。从意气风发到满头银丝,从挺胸直立到佝偻身躯,从红光满面到满脸纵横,才42岁却已白发满头,所有人都说她老得太快了,同学们见了她都难以接受,甚至连儿子女儿都说她不是42,而是52。可她却不在乎这些,因为她已经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因为她已经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了她的心尖上。在她眼里,班里的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成了她每日必思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大的问题,必须得想办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得从精心备课着手。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她扮演了几个角色又是蹦来又是跳,又是唱来又是舞,夸张的表演,浮夸的动作,把每个特定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的知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堂堂丰富多彩的课堂不知融入了她多少心血。就这样上课,一年又一年,嗓子永久性沙哑,慢性肺病缠身,长期的熬夜导致眼睛昏花……落了一身病,却换来了学生的锦绣前程,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她班,他们说,在我们心中孟老师最美,她美在言,美在行,美在品,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尽管这里条件十分艰苦,尽管这份工作很少能够照顾家人,但只要她一上讲台,她脸上总会盈满快乐而亲切的微笑。她说,自己也许就是为了教育而生。正因为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才让她义无反顾长期坚守在唐河最偏远的乡村。“教学是我人生最好的归宿,成就学生灿烂了我的人生。”谈及将来,孟凡华充满深情地说。
编辑:吕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