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峡县按照“建设人才强县,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的目标,以实施“智汇龙乡”计划为抓手,以特钢、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及食品4个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坚持“人才+产业”双向赋能融合,奋力建设全省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截至目前,西峡县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实践基地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科研平台建设的质量和总量居全市第一。每年投入研发经费10亿元,占全市研发费用总投入的四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
完善产才融合“黄金十五条”政策链。制定了支持成果转化、招引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柔性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引进“大院大所”、建设高端创新平台等产才融合“黄金15条”政策,形成了涵盖高层次、骨干型、基础型等各类人才全覆盖、多层级、一体化的“1+N”人才政策矩阵。对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个人),补助100万-500万元,对具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启动资金+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对企业在外建“人才飞地”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补助。每年设立3500万元“产才融合发展资金池”,引进高端人才,扶持人才项目,筑巢引凤,聚才用才。去年以来,先后发放各类人才补贴、人才项目、科技创新奖励资金4628万元,构筑起吸引人才的“政策磁场”。
建设“产+才+研”赋能新赛道。坚持依托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特钢、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及食品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周末工程师柔引工程”“委托研发工程”,采取“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专家研发、政府引导”的形式,发布“招贤令”“揭榜挂帅”,精准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破解企业遇到的“科技创新疑难杂症”“卡脖子核心技术”等问题,通过深度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成效。去年以来,先后为121家星级以上企业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197名。实施“招院引所工程”,对国家级科研院所入驻西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或与企业合作实施科技研发的,根据项目投入金额和成效,跟补支持资金500-1000万元。去年以来,先后引进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学院、江苏大学、西北农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同济大学、湖北化学研究院等29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技术合作项目269个,引进17个博士科研团队、118名高层次人才,共同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开辟了“产+才+研”赋能新赛道。
实施产才融合“三个一引才工程”。坚持平台载体深度赋能,搭建引才“创新舞台”,激发人才创新“源头活水”。实施产才融合“三个一引才工程”,采取“一企业一博士,一产业一团队、一项目一科研骨干”,配套出台人才引进、培养、认定、管理、考核、激励等一揽子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货人才、特殊人才,按“一事一议”“一人(团队)一策”的原则,从一次性奖补、科研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申报、金融贷款、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政策保障,用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最新的举措吸引人才,形成“纵向校企合作+横向产学研结合”的产才融合发展新格局。去年以来,已为四个百亿产业集群48个重点项目招引博士、科研团队、科研骨干62人;为1268名青年人才发放人才补贴862万元;为6名博士、32名硕士研究生、12名副高以上人才办理“人才贷”1670万元。(通讯员 庞伟英 刘明田)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专家点评 | 产业融合助推中医药强市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