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春涌南阳——社长(总编)访产业看项目)  南阳本草崛起探秘  ——我市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提升之路走笔
作者:  于欢

 (春涌南阳——社长(总编)访产业看项目)

  南阳本草崛起探秘

  ——我市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提升之路走笔

  本报记者 罗非 杨青晓 于欢


  1328种!八百里伏牛山被誉为“天然药库”当之无愧。

  ——在这里,历史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百草经》收载药物365种,这里产的传统品种就有259种;《本草纲目》中收录1800多种药材,这里就有1300多种。

  ——根据古宛本草记载,结合南阳中药材种植出产、品质道地的评价研究,2017年12月有关部门组织论证,确定当今南阳的“八大宛药”是: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参、栀子、艾草、金银花、夏枯草。

  ——在这里,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南阳孕育出夺目的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自然禀赋和历史造就的中医药在此交融汇合,积淀发酵,从千余年前一路走来,愈笃愈醇。

  四月的伏牛山,生机勃发。本报“建强副中心拼出新南阳——春涌南阳社长(总编)访产业看项目”大型采访报道团深入伏牛山腹地,开启了探访伏牛山本草是如何撬动中医药产业链的神奇之旅。


一粒野果的蜕变

山茱萸结出产业创新果


  “药材好,药才好”,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广告语,经由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如今,已成为中药行业备受推崇的价值理念。


  药材好在哪里?药又好在哪里,带着好奇,采访团一行赶赴西峡,深入伏牛山腹地,走基地,进车间,实地探访。


  春来黄金开满树,秋来红果缀枝头。在山茱萸种植基地,记者错过花期,没赶上漫山遍野的金色花开,但见枝繁叶茂间,一簇簇嫩绿的翠果,向上而立,一派生机。


  “山茱萸是咱山里人的宝贝,这里家家都种,你看我这一千二百余棵山茱萸,按去年药厂收购的价格,今年保守收入七万元。”站在地头,西峡县太平镇山茱萸种植户王磊指着绿油油的山茱萸,笑得合不拢嘴。


  王磊口中的“药厂”是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市中药材龙头企业、中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它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道地产区之一,西峡种植的山茱萸肉厚、色泽鲜亮、多糖含量高,其药用价值更高,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西峡人房前屋后都种了山茱萸,伏牛山上山茱萸产量占全国市场60%左右。小小的山茱萸果蕴含着大能量,它不仅让山里人发家致富,也成为当地增产创收促产业升级的宝贝。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秉持“药材好”育道地药材的理念,于1998年就开始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伏牛山腹地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种植基地,并于2003年首批顺利通过国家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据此模式,仲景宛西制药分别在其它地方建立了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种植基地并通过国家GAP认证,实现了六味地黄丸所用药材均源于自建基地的目标。


  走进宛西制药车间,目睹着现代化的中药浓缩丸生产线有序运行,记者一行感受着中医药产业神奇的力量——那一粒粒神奇的山茱萸果与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相遇,经过复杂的工序后,蜕变成为闻名遐迩的六味地黄丸。


  “很多人认为中药炮制就是把药材拿来洗净切好晾干就行了,其实需要炒、炙、烫、煅、煨、蒸、煮、淬……”仲景宛西制药配方颗粒生产车间主任史修强告诉记者,中药炮制是个精细活儿,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难在火候把握。该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制剂车间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所生产的制剂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具有很强的地域辨识度,“让从历史中走来的神秘的中药,通过科学的手段将细节一一展现”。


  在中药配方颗粒智能控制中心,记者再次感受创新科技的魅力,现场的LED显示屏实时地反映了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生产信息,生产过程全自动控制,所有生产指令均可在中控室的电脑中操作启动。


  记者了解到,宛西制药以六味地黄丸标准化建设为依托,建成中药材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中成药生产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中成药流通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原药材生产、流通,中成药的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借助全程溯源系统,可实现对基地及环境的有效管控,中药材生产全程追溯,以及全方位可视化的实时展示。


  目前,宛西制药已形成“药”“医”“养”“游”四张牌,将中医药的资源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陈飞告诉记者,宛西制药围绕经典名方,做好核心产品,不断以守正创新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为我市建设中医药强市贡献“方子”,同时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链的强化,让中医药在创新和应用中不断增强科学价值、临床价值和服务价值。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美丽的山茱萸,从东汉一路走来,在人们的巧手中持续蜕变,从观赏到药用再到产业化发展,从一粒山茱萸果实的培育到建立药材基地,不断华丽转身,更带动传统中医药产业链发展在绿水青山间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叶金花的蝶变


  金银花开出致富路


  从一株金银花变成一支双黄连口服液需要经过哪些过程?


  “那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作,种植、收购、提炼生产……”河南福森实业集团董事、副总裁兼福森药业公司总经理陈向东一语中的,“简言之,就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金银花种植产业在当地大力发展,继而拉长产业链条,确保老百姓持续增收和中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回答看似云清风淡,实则历经沧桑。


  ——从2010年在淅川县九重镇建设万亩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到如今集中连片种植金银花已达3.5万亩;从刚开始的群众不理解,到如今惠及全县10个乡镇,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上的辉煌;


  ——从自古而来当地“跑水、跑土、跑肥”的土质,到草根系发达的金银花修复土壤改善生态……


  这株神奇的金银花自从扎根淅川后,福森药业将“一株花”培育成“一条链”,让山沟里的喜事接二连三发生着。


  中医药文化中最讲究道地药材,拥有800余种野生动植物及矿物可用作药材的区位条件,使得淅川县发展中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从源头控制双黄连系列产品主要中药材原料金银花的质量,福森药业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建成的高标准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和金银花现代化加工仓储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优质金银花的生产。


  站在工艺先进的口服液车间,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瓶双黄连口服液的诞生,需要完成从配料到过滤,从灭菌到灌装,从压盖到贴标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必须精准无误。


  作为目前国内剂型较全、生产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和最大的双黄连生产商,每天有300万支双黄连口服液和50万支双黄连注射液从该公司的生产线上“诞生”。


  “每一瓶口服液的出厂,背后藏着多少群众的幸福笑脸啊!”采访团的感慨引发众人共鸣。的确如此,福森药业直接间接带动当地老百姓一万余人从事中药种植和加工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局面。


  事实上,这只是福森药业发展的一个“小目标”。他们规划着,确保主导产品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销量长期保持全国同类产品前三位,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集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团。


  令人期待的是,像福森药业这样的中药规上企业,在淅川县共有6家,年产值42.18亿元,占该县规上企业产值比重32.45%,主要产品涉及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切片、中成药生产、中药饮料和医用包装材料等。


  一株小草的神奇

      艾草成就百亿大产业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跨越古今。

  南阳民间有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一颗艾草,寄托出古人对生命的祈愿,也传递出南阳人对艾草的深情。

  南阳盛产艾草,而且品质优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其《金匮要略》中用艾的方剂有20多个。

  二十多年来,南阳艾从肆意生长的野草步步成长为誉满天下的著名品牌,成就了年产值达110亿元的大产业。全程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药益宝公司董事长查洪付颇为感慨:“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如今仅该公司就有员工400多名。”据了解,该公司以艾草加工为核心业务,建立了道地南阳艾生态种植基地、野生艾叶专储陈化基地,公司自主生产的高比例艾绒系列、艾条、高纯度精油、新工艺艾绒床垫、艾草足浴包等艾草制品12个系列120个产品,销售渠道遍布全国。

  一颗艾草连民生,“药益宝”只是南阳1500余家艾制品加工企业的缩影,因“艾”生财,因“艾”致富,小艾草已成为南阳人的“致富草”。

  艾草飘香已千年,产业兴盛在今朝。在南阳,艾灸馆遍布城乡,临街门店艾制品门类众多,山区艾草产业园漫山飘香。据统计,目前,南阳人工种植艾草面积近30万亩,艾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草产品加工基地。

  从医圣祠到艾草,从仲景经方列入中医抗疫方剂,到“南阳艾”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南阳艾品牌依托质量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含金量,努力实现突破发展,南阳打造“中原艾谷”“世界艾乡”的宏伟蓝图正逐渐变成现实。


  “药材好,药才好。”这是八百里伏牛山造就了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当前,我市正全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正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链的强化,在创新和应用中不断增强科学价值、临床价值和服务价值,加快推进“一二三产”全产业链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不断获得更多民众的信赖。根据我市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提升规划,力争到2025年使产业链企业达到65家,实现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从业人员8000余人。


  南阳中医药产业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点评)


  产业融合助推中医药强市建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分院、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张耀一


  从粗放到集约、从初级向高级的跨越之旅,这是南阳中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艾产品生产基地,豫西南盆地间喜获“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殊荣的基地逐年攀升,以仲景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为代表的现代中医药企业愈做愈强,中医药产业成为南阳重要的支柱产业。

  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再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丰富的业态、产品和服务,这条日渐拉长的产业链,见证了南阳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已闯出新天地。令人振奋的是,南阳市已制定中医药产业链提升方案,充分发挥“医圣”故里道地药材品质优势,依托西峡、淅川中医药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龙头带动、多家配套、系列产品并销”的中医药产业链,并绘制出产业链图谱,确定了重点领域,迈出产业招商大步,拉开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大幕。


  相信通过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探索组建产业链联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联动难题,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南阳中医药产业必将高质量发展。


恢弘大气的仲景宛西制药仲景文化广场

微信图片_20230411161304.jpg


仲景宛西制药.png仲景宛西制药

富森药业.png福森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