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土特产” 描绘好“丰”景
——南阳市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桐柏县吴城镇王湾村茶产业基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重点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何为“土特产”?“土”,从一方水土中找乡土资源;“特”,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通产业链条。南阳市广大农村地区怎样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西峡县双龙镇十亩地村菇农正在筛选香菇。
从一方水土中找资源
早春时节,走进桐柏县吴城镇,连片建设的四十里茶廊生机盎然。茶农们正在为茶树灌溉浇水,郁郁葱葱的新茶苗沐浴着春风拔节生长,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我们在原有茶树种植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在王湾-七里井-闫庄-陈留店沿线打造一条茶产业带,形成集‘农业产业化、基地景观化、农旅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化标准茶叶基地。”吴城镇党委书记杨相斌向记者介绍说,该产业基地开采面积8500余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三分之一,预计年产干茶26万余斤,产值5000万元以上,将成为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富民产业。
吴城镇王湾村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北岸,三面环山,生态环境优美,因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征,让这里产的茶叶口感分外清香,回味甘甜。该村党支部书记郭进军说,该村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发展有机茶园,推进生态旅游,全力打造王湾村茶文化生态园,把全村1.5万亩岗坡地建成群众的“绿色银行”。
桐柏县月河镇笔架山千亩油茶基地。
秉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桐柏县做活茶产业“大文章”,并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平原到盆地,从水田、旱田到山地,不同气候、土壤、水源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因地制宜,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味”,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更强。
被誉为“中州粮仓”的南阳,乡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年产量常年稳定在140亿斤左右,约占全省的1/10、全国的1%,2022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九连丰”。拥有牧原集团、想念食品、宛西制药、赊店老酒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月季、玉兰、艾草、猕猴桃、香菇等生产规模均居河南省第一,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认证产品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乡村振兴潜力巨大。
在抓好稳产保供、扛稳“猪粮安天下”重任的基础上,南阳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划分水源涵养地有机农业区、城市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平原优质粮油主产区、岗丘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四大功能区,重抓重推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以南水北调源头汇水区及干渠沿线、白河流域为重点,依托自然生态优势,着力发展优质林果业,打造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以中心城区及其近郊为重点,依托发展要素密集优势,着力发展花卉、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打造“一小时都市生态农业经济圈”;以中部县乡为重点,依托土壤肥力优势,着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等粮油作物,打造粮油生产核心区;以南阳盆地沿山区丘陵地带为重点,依托环境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花、药、果、菌、茶等产业,打造高效特色产业带。
从“土”字入手,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南阳市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真正将“土特产”做大做强。
淅川县金银花加工生产线。
从特色发展中铸品牌
“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质”升级为“好品牌”。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上,扎根广大农村的乡土品牌闯出一片天地,源于在“特”字上做文章,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竞争优势。
淅川县立足渠首生态优势,以水质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软籽石榴、杏李、香菇、蜂蜜、羊肚菌等优质农产品的异军突起也得益于淅川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如何让优势农产品走出淅川、叫响河南、走向全国?该县在前进中不断探索,通过倾力打造“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电子商务,组织农产品进京销售;抢抓消费扶贫政策机遇,依托淅有山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线上拓展淘宝、京东、扶贫832平台、铁路12306扶贫商城等销售平台,线下深化与河南万邦、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等市场合作,对接单位、高校等集中采购;同时举办“汇众智、助脱贫”——淅有山川品牌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大型农批市场考察,促进产销对接,促进特色产业良性发展。目前,该县以软籽石榴、杏李为主的林果产业总面积23万余亩,以金银花、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0万余亩,新认证绿色产品15个、有机产品14个。
位于西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南阳仲景香菇酱生产线。
西峡县特色产业明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呈鼎足之势,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三大特色产业分散,给集中管理和品牌打造带来一定影响,亟须实施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产业园应运而生。该县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根据不同地域、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因素,把全县划分成十大片区,凝练出环绕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20公里的菌果药游综合产业带等四大精品产业带,在每个产业带内,分别规划建设了菌、果、药、游等若干个产业园,形成竞相发展格局。
用心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赢得满堂彩。南阳市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知名农业品牌和区域公用、企业、产品三类农业品牌”的“3+3”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扎实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69个、地理标志产品2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南阳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
方城县赵河镇后王庄村农业瓜果大棚。
“南召一化性柞蚕”等9个品牌入选省知名农业品牌;“霜月红”冬桃、“伏牛山”猕猴桃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西峡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和方城裕丹参等;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的丹江湖大闸蟹等农特产品,充分凸显南阳市在特色种植、循环养殖等农业产业方面的卓越成就。
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
聚焦乡村功能再造,南阳市不断丰富发展新业态。培育休闲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康养农业、创意农业,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发展农村电商,与淘宝等大型平台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源头生产到终端销售的直供直配模式。通过优质农产品的直播带货,促进了南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极大推进了南阳大宗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助力质量兴农,推动乡村振兴。
新野县歪子镇寺门村的科尔沁千头肉牛育肥场。
从产业链群中聚效应
刚刚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巩固壮大四大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四千五特”农业格局,奋力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发展强市。要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两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走进新野县歪子镇寺门村的科尔沁千头肉牛育肥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牛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皮南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以前人和牛都在一个院里,既杂乱又不卫生,到了夏天满院子都臭烘烘的。现在搬到养殖场,养牛的地方更大了,也干净卫生了。”该繁育场负责人于建永介绍说,公司先后建成了年屠宰10万头肉牛的屠宰场和1万吨熟制品加工厂、万头肉牛育肥场、3000头肉牛电子交易市场、饲料加工厂、皮南牛扩繁场及10个1000头畜位的育肥场,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土地探索种植青贮玉米,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新路子。
在加快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新野县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肉牛龙头企业,围绕肉牛养殖、牛肉及牛副产品加工、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环节,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以科尔沁牛业为龙头、30多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构建了集“饲、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把价值链收益留给农民,让农民在参与生产经营中长期受益,共同致富。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强化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才能加速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当前,南阳市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点培育肉食、粮油制品等八大集群,引导龙头企业担当“链主”,用好用活产业链“三长”制、企业家“畅聊早餐会”等工作机制,打造“接二连三、集群协同”的发展模式,八大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南阳市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和“卡脖子”环节,充分利用京宛、豫沪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重点产业链“知名院士加持、大院大所加盟、科创团队加力”的科技支撑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深度融合。想念食品、京行实业院士工作站成立运行,牧原集团智能猪舍、智能饲喂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月季产业红红火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不够协调、产业类型规模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认为,在乡村产业发展上,聚焦保供给,持续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聚焦增动能,持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聚焦促融合,持续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增活力,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的层次和质量,方能让“土特产”的金字招牌不断换来真效益,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好“丰”景。(全媒体记者 段 平 文/图)(部分图片为资料照片)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湖北商会成立:发挥优势助宛腾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