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过七旬却行程万里,实地探访南阳红色资源现状——
走遍山野乡间 探寻最绚丽的“红”
武学贵在查阅资料
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冷风从树梢掠过来,让人不由裹紧了衣服。衣着单薄的武学贵步履匆匆,从方城县杨楼镇杜凤瑞村附近的小学拍摄完杜凤瑞雕塑后,又发动汽车赶往杜凤瑞故居,不知不觉间身上汗涔涔的,“车上备有厚袄,但我不冷啊。我车上齐备得很,有水有干粮,还有备用衣服和鞋子。有一回我到一个村里拍文物,正好下过雨,地里的泥巴糊得满鞋、满裤腿都是。我拍完后上车换,谁知换上的鞋开胶张着‘大嘴’,幸好车上还有一双干净鞋,就赶紧换上了。”
说起自己经历的趣事,武学贵不由笑出了声。自2020年秋以来,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行程万里,走遍城市街巷,踏遍山野乡间,寻访南阳红色文化资源,核实红色遗迹、红色遗址具体位置及现状,并拍摄照片将其放到南阳大观网上,希望更多的人一起重温红色文化资源背后那沉甸甸的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
萌生念头:沿着党的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自年轻时起,武学贵便喜欢看书读报,收藏了大量书籍。2011年退休后,他办起了家庭图书馆,如今书架上的图书已超过两万册。2020年秋,武学贵看到南阳大观网上南阳红色文化方面的图片后,再翻翻自己收藏的《红色印记》《南阳市革命遗址通览》等书籍,忽然想到:网站和书上介绍的红色文化点具体在哪里?先烈们战斗过的地方怎么样了?他边看边想,遂萌生了实地踏访南阳红色遗迹、红色遗址的念头。
武学贵有着浓厚的红色情结,早在2003年,他就深入桐柏县,探寻过革命老区的一些红色遗址。由于手头收藏的南阳方志、典籍比较齐全,武学贵掌握的红色遗迹、红色遗址相关资料非常多,“这本书上没提过的,可能别的书提过。”武学贵说,“除了专门介绍南阳红色文化的书和党史资料外,县志、乡(镇)志、村志上关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记述,我也会摘录下来。”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武学贵觉得,自己在建党百年前去探访红色文化很有意义。于是他联系了专注南阳地方文化的公益网站——南阳大观网的负责人齐英杰,两人商定:实地踏访后拍摄的现状图片放在大观网上,让更多人通过影像“丈量”南阳红色足迹、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于是,2020年初秋,70岁的武学贵开上车,开始了自己的探访红色文化之旅。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让武学贵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遍南阳全域红色遗迹、红色遗址的决心。
行走万里:实地探访红色遗迹真实现状
在南阳这片红色沃土上,散落着众多的红色遗迹,因此,武学贵的红色文化之旅,一走就是两年多。有时候他与大观网编辑人员一起探访,有时他与其他志同道合者同行,更多的时候,是他一人开车奔波在踏访之路上。
“老乡,麻烦问一下,田军烈士墓在咱村哪个地方?”2月中旬,武学贵和齐英杰等人踏访杜凤瑞故居时,在故居附近的田军烈士墓也是此行踏访的目标之一,见到村道旁有人,他们赶紧停车询问。村民当即热情告知:田军烈士墓已迁入方城县烈士陵园了。这种情况,武学贵经常遇见。田军烈士墓,是他在《方城县志》上看到的一句简单的介绍。“此前我还根据资料去淅川县盛湾镇杨岗村找杨子振、杨银生两位烈士的墓,走几十里路到村上一打听才知道,迁到淅川县烈士陵园了。”武学贵说。
为提高效率,踏访每个县市区前,武学贵都会梳理一下这里的红色遗迹和遗址,确定好当天要去的地方。但书籍上涉及的红色遗迹和遗址并不是个个都具体清楚,有的是以事件发生时的自然村命名,经历百年时间,许多自然村的名字发生了变化。有的改名,有的撤销或拆分合并,有的改变了隶属关系。特别是山区的自然村,有的因长期无人居住,房屋倒塌村庄消失。还有的虽在城镇内,但因拆迁建设而旧址无存。
“有时就算到了地方,也很难找到具体位置,只好在村里四处找老年人打听。”武学贵说,“不少地方得下车步行,有的荒芜小路还得找村民当向导带路。”他从资料上得知桐柏县黄岗镇郭竹园自然村有三个红色遗迹,便开车赶往那里,但导航到了黄岗镇西边的郭竹园村后,打听红色遗迹却无人知晓。问了一大圈他才知道,除了这个属黄楼村的郭竹园自然村外,黄岗镇北边还有一个属刘老庄的郭竹园自然村。两村直线距离11公里,但驾车得绕回黄岗镇,行程20余公里。武学贵驱车前往,又步行三四公里才到达目的地,拍摄下红色遗迹的真实现况。
孜孜不倦: 让更多人记住先辈的付出
“踏访红色遗迹,不仅能了解南阳红色遗迹现状,明确它们现在的确切位置,还可以让人们回望历史、赓续红色力量。”武学贵觉得,自己的踏访之旅很有意义。从南阳大观网看到武学贵拍的图片后,也有热爱南阳文化的人相约参与到武学贵的踏访之旅中,这让他十分高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南阳红色文化,记住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
为踏访红色遗迹、红色遗址,武学贵经常凌晨起床赶时间。比如为了踏访桐柏县回龙乡和毛集镇的几处红色遗址,他凌晨4时起床,从南阳一路开车到毛集镇时天才亮。在山区和农村不少地方,只有乡镇政府所在地才有饭店,且过了饭点就不营业了,武学贵在探访路上常赶不上饭点,或找不到饭店、回乡镇又浪费时间,所以他的车上总是备着干粮和水。
就这样,两年多来,武学贵花费万余元,驾车6000余公里,步行200余公里,探访红色遗迹、红色遗址317个,见到20位烈士后人或亲属,发现了部分书籍上的30余处错误,考证无碑文纪念碑事迹1处,在南阳大观网上进行了更改和补充。“目前大观网收集的南阳红色遗迹、红色遗址可以说是最全的、现况最新、位置具体准确,这离不开武学贵老师的辛勤付出。”齐英杰说。
踏访红色文化资源接近尾声时,武学贵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在踏访剩下的红色遗迹、红色遗址同时,对分散在南阳各处的古树名木也一一踏访,看看它们如今的生存状态。这依然是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不少古树名木都在山区。但武学贵丝毫没有畏难情绪,“想想革命先烈的精神,咱们现在咋努力咋付出都不为过。”他不愿多说大话空话,但提及红色文化,仍愿意把自己所知一一与人分享,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行走红色遗址,在行走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收获。(全媒体记者 李萍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5个赛区328名选手炫技能亮绝活:南阳硬核实力,杠杠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