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王笑尘—— 从山野走向文学的星辰大海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西峡王笑尘—— 从山野走向文学的星辰大海
作者:  李萍

句句不离文学,处处留下诗行,西峡王笑尘——

从山野走向文学的星辰大海


36a7ddbcb58271d867f72d9409822aa.jpg王笑尘在创作中。

  春节期间,从南阳到宁波,从宁波到海口,再从海口到桂林,王笑尘的旅行安排得相当紧凑。虽说此行半为企业、半为陪家人,但他的微信朋友圈却给人一种文艺采风的感觉,句句不离文学,处处留下诗行。

  事实上,这是王笑尘多彩社会轨迹的常态。就生活层面而言,他是个商人,但从精神内核来说,身为中国作协会员、南阳市作协副秘书长的他又是个地道的文人。他为此不得不在两种身份之间不停切换,就像此时正在谈创作,手机响了,他只好一脸歉意地起身到一旁洽谈公司的事情,旋即回来,无缝衔接地继续沉浸式说文学。

  当然,这种身份切换未必那么均衡,所以王笑尘感慨“如果哪一段过度沉浸于文学,公司业务非一塌糊涂不可”。但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改变,从文艺少年到文艺青年再到文艺中年,王笑尘始终在“文学”的星辰大海里浸润着。即便离乡多年,他似乎一直“在场”,获奖的作品,比如小说《旱季》、散文《母亲六记》和《把灵魂安放在故乡》等, 也始终是用文字展示着“故乡”“亲人”这些生命中最底色的东西。在文学的星辰大海里,他不断回望着生命最开始的地方。

  文学萌芽, 在山野泥土中倔强地成长

  2022年年底,王笑尘的短篇小说《旱季》荣获第二届南阳新锐作家出版奖。值得一提的是,这篇2021年发表于《奔流》的作品并非王笑尘新作,而是1988年、时年18岁的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时隔33年发表、时隔34年获奖,说明了这部以山村旱季祈雨为主线展示新旧观念冲突、传统与现代碰撞、大地龟裂与精神荒漠交织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上的成熟性和前卫性。王笑尘说,发表时之所以只字不改,是“不敢改”,“那时候还是少年,心里非常纯净,文字也非常纯净,我害怕一改,就破坏了原生态的纯净。”“那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的辉煌岁月,文学和诗歌充盈着王笑尘的青春时代,支撑着他在异常艰苦的生活中,仍倔强地播种着文学的萌芽与梦想。

  出生在西峡伏牛山深处的王笑尘姊妹众多,上有八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少年时,王笑尘便展现出对文字的热爱,13岁那年的春天,他在村旁种下一棵杨树,并写下一首《小白杨》的小诗,“我在溪旁/种下一棵小白杨/笔直的身材/闪着银色的光亮/哦,小白杨/我的寄托和希望/让我们一样/淋浴阳光雨露/愿我们一起/成长为栋梁”。父母不识字,为养活儿女终日还要拼命劳作,所以王笑尘的诗作得不到他们的赞赏,夜里读书也经常被心疼电费的母亲强行拉灭电灯。但小诗让王笑尘有了当作家的梦想,这梦想促使他在初中时组建了西峡第一个文学社——映山红文学社,也促进他在西峡第一届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脱颖而出,并第一次来到南阳参加全地区作文大赛,他也因文学特长的显露而被保送到西峡一高读书。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但仅上了一个多月高中,年过七旬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偏瘫,作为父母唯一儿子的王笑尘含泪失学,回到伏牛深山,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山村之家。种地,打砖坯,挖药材,采猕猴桃……繁重的劳作、贫寒的家境,并未挫灭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回到村庄的6年间,他挤出劳作之余所有时间,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和创作,小说《旱季》就诞生在那个清苦孤独而又青葱如梦的青春岁月里。

  获奖不断,用文字记录故乡岁月年轮

  从山村到城市,从农民到林业工程师,事实上,王笑尘从未离开过土地。在偏僻的村子耕作6年后,他到了县城种植中药材,此后又发展壮大到拥有数千亩苗木花卉的园林绿化公司。只是,土地给了他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土地也让他生命充盈、梦想饱满,源源不断地给这位山里汉子输送创作灵感。那个在山村里不时放下锄头仰望星空的少年即使已届中年,文字里依然保留着泥土的芬芳,他从山村出发,最终还在文字里抵达念兹在兹的故乡。

  自小学四年级至今,王笑尘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如今已写下厚厚的90多本日记。那是岁月留下的值得品味的精神食粮,使他能够在怀念和咀嚼中从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抽身,让心灵依然栖息在质朴的山野,在泥土中保存着文字野蛮生长的力量。正因为此,他的长篇纪实散文《母亲六记》,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真实的刻画打动了无数读者,并夺得第二届奔流文学奖;他的散文《把灵魂安放在故乡》既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想起自己内心深处从未走远的故乡,也打动了评委,在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中荣膺全国“十佳散文奖”,成为当年河南省唯一获得该奖的作家……就这样,王笑尘用文字完成一次次归乡之旅,用文学为故乡发出一声声吆喝,并把它们不断发表在《青海湖》《清明》《奔流》等大型文学专业期刊上,让自己和作品在文学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夏天,他被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最高文学殿堂里的一员。

  笔耕不辍,让灵魂在文字里自在栖息

  “种树栽花献生态,读书写作行天下”,这是王笑尘自撰的座右铭。多年间工作异常忙碌的他,却陆续出版了两本学术论文集、两本诗集和一本文集,累计创作、发表和出版诗作1000多首,小说十余篇,散文随笔300多篇,创作文字超过300万字。一个自谋生路的非专业作家,如何能够在繁忙生活中保持创作的激情呢?“当然是因为兴趣!”王笑尘说,文学始终是他心中神圣的殿堂,自己始终是文学的圣徒。虽然天天在世俗的生活中打拼沉浮,但他时刻能感受到文学的神秘呼唤,让灵魂在自由栖息中得以滋养和慰藉。

  所以,王笑尘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出差途中,他在读书;夜晚灯光下,他在键盘上敲打;旅行中,他用手机“抠”下诗行;会议间歇,他在思索一个新的创作主题……他不仅写老家,也写方城的风、宛城的花、丹江的月亮和老界岭的雪。他不仅写现代诗,也写古体诗,在诗里与古代先贤大家隔空对话。他不仅是南阳市作协副秘书长,还受聘南阳市税务学会,创作小说《一袋鲜香菇》在《税收文学》发表,开启税收文学的新征程。

  文学,让王笑尘有了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他常常想起过往的岁月,也感谢闭塞的大山、苦难的生活给了自己最丰厚的磨炼与积淀,成就了他诸多写作的素材、背景与底色。他遗憾自己此生未能实现大学梦,又庆幸自己不曾放弃文学梦,他愿意用一生去不遗余力地创作,计划着写小说《放蛇记》《拾妻记》《看山记》《新疫情时期的履行》……他正在用文学的形式,回馈着泥土给予他的人生荣光。(全媒体记者 李萍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击剑队 省赛获佳绩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