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富村: 从0元到100万元,蔬菜产业兴集体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央媒观豫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富村: 从0元到100万元,蔬菜产业兴集体
作者:  王帅杰

      人勤春来早。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的千亩蔬菜基地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村民纷纷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清园。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建刚的指引下,记者弯腰走过七八米深的幽暗狭窄通道,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生机盎然的菜园、温暖如春的温度,瞬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不远处,49岁的张军廷夫妇正在这片2亩多的西葫芦地里吊苗。

  “张军廷右手残疾,曾经是贫困户,2017年靠政策扶持承包了蔬菜大棚很快脱贫,现在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已经成家了。”邓建刚望着迎面而来的张军廷笑眯眯地说,“你是咱们富村的典型代表,记者来采访你了。”张军廷浑身上下“风尘仆仆”,一只残疾的右手蜷缩在胸前,憨厚的笑容里藏着几分羞涩,一时不知道怎么言语。

  “你现在承包了几个棚?一个棚年收入多少?”

  “刚开始是4个,现在是7个,今年打算再承包两个,一个棚一年毛收入5万元左右,刨去租金、工人工资,能挣两三万元。”“靠你们夫妻俩能忙过来吗?”

  “俺们都是雇人采摘,一天给他们发70元钱工资哩。”张军廷指着地里两位五六十岁模样正在干活的妇女乐呵呵地说。

  “富村的蔬菜产业已经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2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邓建刚说。

  从张军廷家的大棚出来,记者又看了村民郑廉亚、张新昌等人家的蔬菜大棚。像张军廷一样,他们都是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前些年大多在外务工,近年来,看到别人种菜尝到了甜头,也纷纷改行回家承包大棚。

  富村虽然名字里有个“富”字,但在2017年以前,却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村民热衷在家门口聊天、打麻将,村集体收入常年是“零”。 

  2017年,村干部邓建刚等人从报纸上看到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新闻后得到启发,决心借鉴“寿光模式”发展蔬菜产业。通过交口乡资金扶持和村民集资修建日光温室大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千余亩规模。如今,该村有日光温室大棚379个,占地1217亩,其中76个由村集体出资建造,仅此项出租资金,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创收100万元。

  “今年,我们打算再投资400万元,健全集种植、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使村集体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30万!”邓建刚信心满满地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责任编辑:刘薇


编辑:张中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