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打春牛习俗”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内乡“打春牛习俗”
作者:  王晓杰

内乡“打春牛习俗”

王晓杰


微信图片_20230202160233.jpg

鞭打春牛(资料图片)

  2016年11月30日,农历二十四节气包含内乡县“打春牛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6月10日,内乡“打春牛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微信图片_20230202160237.jpg

齐聚县衙(资料图片)

  内乡打春牛有哪些习俗

  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流行于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打春牛”最早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后逐渐演变成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活动。活动十分丰富,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祭拜完毕,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齐聚内乡县衙。由礼官装扮者将纸糊春牛放置广场中心,由县令装扮者根据习俗绕牛三圈并鞭打春牛,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尽情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纸等,相互表达祝福之意。“打春牛习俗”是当地民众自发参与活动,并通过仪式、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进行相关知识的传递。

  内乡打春牛习俗历史渊源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习称“打春”,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据史料记载:“打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经汉代,打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唐代,土牛、芒神的颜色则要“各随其方”,其颜色必须与所在的方位相对应。宋代,仁宗颁布《土牛经》后,打春牛之风日益活跃,由宫廷、官署而遍及乡里。“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一诗,生动地记述了宋代“鞭春牛”活动。元代《析津志辑佚·岁纪》记载:立春前三天,太史院、司农司请中书省宰辅等官员,一同在大都齐政楼南迎接太岁神牛。明代《明会典》中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用土牛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验占散病逐疫、祈求丰收、祈求吉利财旺。清代,打春牛活动在全国蔚然成风,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即以竹子为骨架,外糊以纸。

  内乡县衙的迎春活动由来已久,同治八年《内乡通考》载:明代县中赋税“迎春五两五钱”;同治八年“支拨杂项细数项,迎春神牛,原额银五两五钱,除荒实征八钱五分五”。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代一直都在进行相关活动,民国十年后废止,新中国成立之后又逐渐恢复,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直到现在已经成为内乡县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内乡打春牛习俗主要特点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主要特点有三个。演变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农耕文化渐渐衰落,“打春牛”的岁时活动也由过去官民共同参与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民众自发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性:活动为期两天,除了核心的打春牛,还有一系列的如祭祀、迎春、春耕、闹春、送春的仪式和活动,妇女们给小孩佩戴“春鸡”,男左女右,大家还要咬春吃春饼等。庄重性:整个过程热闹喜庆,同时又有一系列严谨的仪式,承载着民众对于自然的敬畏。

  内乡县衙打春牛实物

  内乡县衙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1984年成立博物馆后不断挖掘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同时,整理、征集与衙署文化相关的文物,丰富馆藏文物数量。馆藏与“打春牛”相关的实物有:迎春池。现保存在内乡县衙内(外形尺寸140cm×85cm×48cm,容积尺寸104cm×60cm×36cm)。泥塑土牛。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造型颜色据本年干支和立春日干支而定,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365天;手持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春鞭。春鞭一般由驱使牲畜的鞭子代替,春鞭在打春牛活动中作为鞭打春牛的道具使用。官衔牌、肃静牌、回避牌。木质,白粉底,黑字,官员出行(或者出巡)所乘坐及随行的仪仗,旧时王侯、官员等外出时禁止闲人喧哗之用,在打春牛活动中作为知县出巡的仪仗使用。春凳。春凳长五六尺,宽逾二尺,在打春牛中用于摆放祭品。《内乡通考》。清同治八年《内乡通考》。同时在实物上还有扶犁亲耕的“犁”“升”“斗”等大量的民俗用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气质,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而迫切,这不仅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把我们珍贵的、濒危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作者系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城市有湿地 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