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如兰兮长不改
李兴俭
生于兰草之乡,久闻兰之盛名。
早年离家,半生忙碌,少有闲暇潜心雅事。近年多次归乡,幸观兰草之芳容,幸识弄兰之高士,赏其叶,品其花,闻其香,悟其韵,更翻阅诗文画卷,觅兰于文理墨香之间,惊叹于弱小兰草,竟折服多少志士文人种赏咏写,借兰抒情,以兰明志。随着近观细研,本人也竟渐入佳境,入眼入心皆是兰,鱼目混珠充骚客。
虽生于幽谷,却登堂入室;无艳压群芳,而深得人心。从遥远的《诗经》走来,质朴幽香;由山野之人采回,寄养于庭院;经乡绅雅士之手,观赏于桌案;或善于丹青之士,挥笔描摹;而文人墨客,则为之斟词酌句,千回百转;海外人士,慕名而来,为睹雅姿,跨山越海。古今中外,乡野都市,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文以其修身,武以其养志,失意时寄情,得意时警醒。兰,以其微小之躯,集美、雅、风、骨、韵之大成,人之千差万别,均能与其共鸣。
兰,脱颖于百草,因其势。“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兰叶之韵,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婀娜多姿,飘逸悠长。王羲之受之启发,将兰叶之姿,巧妙运用,跨物迁移,其行书笔画流畅,气脉贯通,字体秀丽,错落自然。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神韵生动,随心所欲。字如兰,兰如字,洒脱自在书人生。
兰,傲然于百花,因其香。无桂花之十里飘香,无玫瑰之迷人甜香,无荷花之带水清香,无夜来之浓郁闷香。“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天赐神香自悠远,引来蝴蝶弄清风。”“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兰花之香,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时近时远,时浓时淡,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却动人心魄,牵人心弦,王者之香,孔圣之见。
兰,婷婷于画里,因其美。“碧草生在幽谷中,沐日浴露姿从容。”国兰禀国色,春蕙建墨寒,梅兰竹菊品,唯有兰者淡,古今画兰之士数不胜数,“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或笔力刚劲,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或清新素雅,笔墨妖娆,生机盎然;更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艳压千红。一叶一画总关情,一笔一墨见德行,画兰于形态之外,晕墨寓性情之中。
兰,行走于诗文,因其韵。中国自古书画同源,“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而兰集书画之通理,入画入诗,相得益彰,画里品诗,诗中描画,或涂墨以状之,或撰文以彰之,以兰为伴,诗以咏志。“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写的哪是兰花呀!诗人心中之兰早已封神。
兰,行化于世间,因其道。兰本是山草之物,禀自然之造化,汲天地之精华,抱清寒而不凋萎,于无人处吐香蕊,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孔子因兰悟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孟子因兰成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兰花的幽贞淡雅,香清缥缈,正符合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和谐自然,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天理昭然,大道乾坤,赋美于灵草,行化于世间,道在叶中花中矣。
现今,喜看桐柏腹地养兰成风,淮河源头兰姿簇拥;喜闻家乡蕙兰“兰博”拿奖,天生丽质难掩锋芒。父老乡亲,潜心钻研,养兰护兰,以兰养家,以兰谋生;风雅之人,赏兰颂兰,写兰画兰,以兰交友,以兰修身;当地政府,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以兰兴业,以兰扬名。此时,大好时光,惠风和畅,惟愿众人高光时不以物喜,低谷时不以己悲,“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以兰心守兰德,具定气走正道,谱写“兰章”续新篇。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逃票轶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