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 |
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实现“十九连丰” 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
田园织锦绣 民富村更美
10月14日,在南阳市举办的“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南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通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阳市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整体情况、具体举措和取得的实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组组耀眼数据和一个个为民举措,全面展现了南阳市农村民富村美、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彰显了南阳市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坚守耕地红线、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奏响了南阳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该市先后荣获“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成功创建我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快
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60万亩,累计建成“五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841.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58万亩。
共选育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24个;建成以杂交小麦育种基地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18.8万亩。加大了地方畜禽良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推进了德南牛、皮南牛、南阳黑猪等新品种培育。
中药材种植面积及储备量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花、果、药、菌、茶五大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分别为58万亩、58万亩、190万亩、5.5亿袋、24万亩,花、药、菌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共创建1个国家级、9个省级、2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81家、237家。新型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到2021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6158家,家庭农场达到1047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万个。
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85亿元,基本形成初加工、深加工梯次推进的加工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物流配送体系。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累计制定发布地方标准293项,创建粮食作物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58个、农机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全市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数量达到69个;市级知名品牌数量达到200个。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达到325个,有机绿色生产基地达到140.5万亩,全市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和基地面积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累计打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73个,实训基地45个,培训高素质农民7.1万人。
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美丽小镇”6个、市级48个,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99个、“五美庭院”30.3万户。
乡村发展更具活力
农机总动力由2012年的1252.8万千瓦跃升至1467万千瓦。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由2012年的76.36%跃升至87.3%。
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2.67亿斤,比2012年增长17.6%,十年来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120亿斤、130亿斤、140亿斤台阶,常年稳定在140亿斤左右,实现“十九连丰”。
2021年,生猪出栏738.5万头,增长42.6%,羊出栏346.98万头,增长0.5%,肉类总产量71.24万吨,增长26.3%。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全市肉蛋奶总产129.4万吨,蔬菜面积217万亩,产量637万吨;油料面积567万亩,产量177万吨;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20万亩。2021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39.8%。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79.5%;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废旧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3887个。
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村达到4539个,占比达到99.8%;农村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治理率达到33.9%;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25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通硬化路的行政村比例100%;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基本覆盖的行政村占比75%。
农村承包地确权1458万亩,全部完成;发证承包农户223.79万户,占家庭承包户数的98.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市4762个村庄进行了股权设置与量化。持续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在县市区和196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60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36.5%;托管面积3200万亩次。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03元,增长9.4%,增幅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21年达到13236元,增长16%,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
以创新铸“龙头”,合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强市域内20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1家农业科研院所、3家涉农高校和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协作,开展技术集成与创新的同时,深化市域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大、北京农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持续合作,开展绿色、轻简化技术集成与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十年来,自主培育新品种获得省级以上审定47个,获得部省市成果奖4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60余件。
以应用送“东风”,稳固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重织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十年来,以6个国家、省级五星级农技推广机构为引领,22个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核心,231个县级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296个乡镇(区域)农技站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万余个村级科技示范主体为补充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日臻完善,迈入“一主多元”融合发展新阶段。全面轮训基层农技人员1.2万余人次,围绕主导产业聚力组建县域农技推广服务团队60余个,高标塑造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0余个,精准培训示范主体1.2万个,辐射带动农户累计100余万户,有效推动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落地生根,科技之花开遍了广袤农村。
以培优蓄“活水”,高效打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振兴的“蓄水池”不断充盈。十年来共投入资金1.16亿元,打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73个,实训基地45个,培育了一批“可学、可看、可训”教学实训主阵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1万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走上生活富裕的小康路。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最初一公里”,南阳市以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总抓手,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监管制度,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市人民吃得放心、吃得安心。2019年成功完成省级创建,2021年列入国家级创建单位。
全市及12个创建县致力打造“四个样板区”:标准化生产样板区、全程监管样板区、监管体系建设样板区、社会共治样板区。(全媒体记者 于欢)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一篇文章一片情
下一篇:非凡十年 逐梦副中心 | 幸福新起点 新野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