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和小记者们在汉画馆门前合影留念
南阳网讯 (全媒体记者窦文帅)南阳汉画馆,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在收藏的汉画像石已达两千多块,是研究汉代历史的最直接标本。
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宣传展示南阳市厚重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突出喜迎党的二十大,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南阳市汉画馆、《南都晨报》、南阳卧龙区民协凌先收藏馆、南阳非遗专委会、南阳大爱汉服、南阳卧龙区民协金石传拓创研学基地相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共同走入南阳市汉画馆,共庆文化节日,并为青少年们传授金石传拓技艺与南阳汉画知识。
大爱汉服演出合影留念
汉画馆大厅的非遗表演
11日下午,由南阳市汉画馆名誉馆员,南阳市卧龙区金石传拓创研学基地主任裴正营带队;省民协会员、汉画馆名誉馆员、南阳市卧龙区凌先收藏馆馆长张凌先;河南省民协会员、汉画馆名誉馆员、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汉画研究会副主任、南阳市民协汉画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时国平;汉画馆名誉馆员、收藏协会汉画传拓专委员主任王力勇及卧龙区金石传拓创研学基地指导老师张红云、时少东等一同来到南阳市汉画馆。为《南都晨报》小记者们作”文化和自然遗产“——南阳汉画与南阳文物保护与传承主题讲座。
时国平老师为小记者们传授传拓技艺
张凌先老师(右)、张红云老师(左)为小记者们传授传拓技艺
2021年8月,南阳传拓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是,汉画像石在南阳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传承,拓片,是文明的传承,是历史的记录,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汉画像石的艺术的一种二次创作与升华。南阳汉画,厚重深沉,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它的魅力,更需要薪火相承,让更多人去学习、去关注南阳金石传拓文化,关注南阳百重的汉画像石。
今天,南阳汉画馆的这些名誉馆员们、这些热爱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老师们,带领着《南都晨报》的小记者们走进南阳汉画馆,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之中种了一颗颗楚汉文化的种子,南阳汉画的厚重对于这些天真的儿童们来说,可能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在王力勇老师和张凌先老师一幅一幅汉画像石的解读中,一张张渴望的小脸上,可以看到,对于先民们刻画的天文星像、神话传说、舞乐百戏等等这些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小记者们在不同程度上还是受益非浅的。
王力勇老师为小记者们讲解汉画像石
时国平老师、裴正营老师还手把手教给小记者们如何上纸、如何用拓包将汉画像石上的图案拓印下来,形成一幅传拓作品。参与动手的小记者通过实践,对于金石传拓技艺更是加深了印象。
指导老师们还针对小记者们的提问分别作了回答,像汉代大型石雕”天禄、辟邪“的来龙去脉,史书资料中是如何记载的,汉画中的故事像”二桃杀三士“讲的是什么,还有早在西汉时期,古人们对于天文的研究,在汉画像石中的体现,尤其是在汉代我们祖先们已经发现了慧星的尾巴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老师们精彩的现场讲解,让小记者们对于南阳这片古老的土地更加地了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小记者们对于南阳汉画的理解更加深刻。
指导老师为小记者们介绍南阳汉画与文物知识
民协向来把发现、教育、培养优秀文艺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使命责任,要求所有民协会员身体力行尽可能识才、用才、聚才,南阳汉画界人才济济,星光闪耀,而卧龙区金石传拓创研学基地与凌先收藏馆更是汇集了一大批南阳民间传拓指导老师们,这些老师们更是热爱南阳本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不遗余力。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参与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相信,南阳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必将薪火相传,在保护中越来越好,在传承中越来越光大!
基地主任裴正营
凌先收藏馆馆长张凌先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2022南阳青年作家作品系列展(十二):毕祖金(散文两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