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南阳青年作家作品系列展(十二):毕祖金(散文两章)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2022南阳青年作家作品系列展(十二):毕祖金(散文两章)
作者:  毕祖金

编者按:近年来,“南阳作家群”持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南都晨报一直重视培养本土作者,全力扶持本土作者成长。春暖花开之时,《梅溪副刊》开设本土青年作家、文学爱好者作品专版,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为南阳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123.jpg

     

毕祖金,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卧龙区民协副主席、卧龙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散文《古镇赊店遐思》获全国“玉龙艺术奖”散文类二等奖;散文《故乡那口老井》获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散文《椰岛椰韵情》获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最佳散文奖。著有散文集《那岁那月》。

      

《甜蜜瓜园》

  

生我养我的故乡,除了在我岁月时光胶片上留下斑驳难忘的光影之外,还有一些甜蜜的记忆,诸如那块在家乡田野中的瓜园。

  

记忆中,我家种瓜还是当年爷爷最先提议的。爷爷年轻时积劳成疾,落下腿疼的毛病,走路需拐杖支撑。干不了重活的爷爷就力所能及地干些轻活。看到村里有人种些甜瓜、西瓜时,爷爷就也提议种些瓜果之类,一则自用,饱饱满堂儿孙的口福,二则还能换些粮食和零花钱,补贴家用。

  

爷爷每年到季节就行动起来:选择土质肥沃、离家较近的自留地,平整土地,积攒土肥;由最初的买瓜苗,到后来自育瓜苗;栽种秧苗,浇水施肥,打掐秧苗,捉虫打药等,爷爷都要亲力亲为。待到瓜苗将要坐果之时,爷爷就找来一些细的树木、竹竿、秸秆、塑料薄膜之类,父亲及我们齐上阵,在瓜地中搭建一个简易的“人”字形瓜棚来。抬去一张简易木床,自此,爷爷就吃住在瓜棚中,直到瓜果采摘完毕。

  

瓜棚自搭建落成后,瓜地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每天爷爷就在瓜地里忙碌,查看瓜果长势,除草施肥。为保证瓜果好吃,爷爷不给秧苗施用化肥,而是一棵一棵地施土肥,施压榨油料后剩余的饼渣。我们放学之余就帮爷爷提水、浇水,每天往瓜地里跑的次数慢慢多起来,期待着能早日吃上甜脆可口的瓜果。

  

每日三餐,我们还需往地里给爷爷送饭。这差事,我们弟兄几个争着干,都不推辞。有时放学之后,我就背着书包直奔瓜地,在瓜棚中写作业,帮助爷爷干些活。爷爷常鼓励我们:谁干活多,谁将来就能吃瓜多。有时索性晚上就跟爷爷住在瓜棚中。晴朗的晚上就地铺床露天而睡,看皓月当空,繁星点点;蛙虫鸣叫,狗吠鸡鸣;任思绪飞扬,甜蜜入梦。下雨的晚上,与爷爷同睡一床,或倾听爷爷讲些古老有趣的故事,或静听雨水打落在瓜棚上的滴答声;或陪伴爷爷一起经历雷电交加,狂风暴雨的袭击。特别是暑假期间,我们更是以瓜地为中心了,父母找我们时,到瓜地稳抓一个准。

  

亟不可待的我们,有时等不到瓜熟,就趁爷爷不注意时采摘下来,八成熟的就抢吃起来。爷爷知道后总是用手指着我们的头说:生瓜李枣,吃了不好,若是不听,肚子鼓捣!可我们总是忍耐不住,将爷爷的话当成耳旁风,只有真到肚子闹鬼,疼得就地滚翻时才后悔不已。

  

瓜地开园时,爷爷会选长相好的瓜果,先存放在瓜棚中,爷爷说是贡品,要贡几天后才能分给我们吃。大方的爷爷也会通过我们向邻居们传递信息,开园时乡邻们可以到瓜园中品尝瓜果。开园时,我们高兴,爷爷更是高兴不已,看着自己辛勤付出的劳动,换来甜蜜的果实时,他那黝黑的脸上就皱纹舒展了。爷爷由于天天不断在瓜地中穿梭,他对每个瓜果的位置、大小及成熟程度了若指掌。他种瓜不单一个品种,既有甜瓜,还有西瓜、菜瓜等。这样瓜期长,品种多,更是不断刺激我们的味蕾,增加我们对瓜园的归属感。瓜园开园之后,就有乡邻们带上自家的麦子等粮食,到瓜园中换想吃的瓜果。爷爷总能耐心帮助挑瓜,看瓜蒂长相程度,看瓜皮纹理色泽,拍听瓜体声音等,做到保证八九不离十。谁家小孩嘴馋走到瓜园中了,爷爷会慷慨让其品尝,特别是行走乡间讨饭的,只要一到地头,爷爷就给他们采摘几个,让他们带走。有一年,一个外地讨饭的,由于天热中暑,晕倒在瓜园的地头,爷爷招呼人们将其抬到瓜棚中,悉心照料几天,待其恢复后才让他重新赶路。

  

开园后的瓜园是热闹的,村里男女老少总是人影攒动,热情打着招呼,相互问候长短。田间劳作休息时到瓜棚中小坐一会儿,乘乘凉,避避暑,吃上几块香甜可口的瓜果,喝上几碗凉白开,不胜解乏,不胜惬意。

  

在享受着丰收果实的同时,爷爷也经历着酷暑暴晒,风雨交加洗礼。记得那年夏天夜里,狂风暴雨将瓜棚吹了个底朝天。待父亲打着电筒,慌忙赶到瓜地时,爷爷和我正在风雨中无助哆嗦……

  

爷爷的瓜园,伴着爷爷的辛苦付出,也是他后半生的颐养记忆,直到他身体支撑不住的前一年,不能继续在那块瓜地中搭建起瓜棚,才中断了我们对瓜园的延续记忆。

  

爷爷的瓜园,曾填饱着我们饥饿的肚皮,记载着乡邻们和谐美好的回忆,也承载着我们儿时的甜蜜,更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故乡的路》

 

故乡的路,曲折延伸到儿时的记忆中,多半是原生态的灰土路,自然、蜿蜒、泥泞、狭窄,但路边总是树木郁葱,杂草丛生,还有河沟相伴,流水潺潺。晴天虽是尘土飞扬,但带着家乡的温度,雨天虽是泥泞粘脚,更留下故土的热情。

  

故乡的路,在春夏秋冬的交替中,不断留有深而散乱的牛、马、猪、羊蹄印,还有浅而无序的猫、狗、鸡、鸭爪印,更有车子驶过的浅浅车辙,轮轮痕迹,铭刻着故乡人坎坷的经历,难忘的记忆。这路承载着农家人的生活,闻嗅着柴米油盐的味道,见证着农民们的梦想,延续着乡村的希望……

  

故乡的路,伴着无数世事沧桑,悲欢故事,磨砺了父老乡亲们的双脚,还有汗水和伤痛。当年爷爷健壮的大脚板曾丈量过它的长度,刻记下它的厚度;奶奶缠过布的小裹脚曾感知过它的热情,感受过它的温度。更有老村支书,为改善村中泥泞道路的局面,为垫路基,当年动员村民义工,到数里外的礓石河中挖黄礓石垫路,累死村中那头大黄牛的伤痛记忆。

  

故乡的路,见证着村庄数百年的发展史,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增加,道路也在纵横增加、曲折延伸,与劳作的田间地头和新建的房屋连通,与邻村及通往外面的世界连通。鲁迅曾说过: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的路,都是故乡亲人们用辛勤劳作的双脚走出来的,那些脚,是光着脚板带着伤痕的双脚,是晴天穿着手纳鞋底布鞋的双脚,是雨天光着脚板或是穿着防水胶鞋的双脚,是生活在旧社会缠着小脚女人们的双脚;还有从战场上伤残回来拄着拐杖的英雄之脚,后来也有了穿着时髦皮鞋的男人双脚,穿着高跟皮鞋的女人双脚。

  

故乡的路,见证着每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们承载着迎亲乐队的喜悦,承载着“敞篷车”里坐着新娘的幸福,承载着新生小孩的蹒跚学步,承载着一个个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和希望,承载着一个个外出打工者的眷恋和思念,也承载着古稀老人的步履艰难,独居守望。更记得,当年爷奶送我三叔远赴千里之外当兵时的路口相送,爷爷谆谆嘱托,奶奶含泪相送,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在村口的路上送了一程又一程。故乡的路,见证着送别亲人的不舍和留恋,也见证着迎接亲人的重逢和喜悦;它们见证着父母在路口等待归家孩子的期盼,等待着外出归来游子的思念。

  

故乡的路,见证着以往的贫穷,见证着如今的富裕;见证着往日的贫瘠收成,见证着今日的丰收硕果。

  

故乡的路,经历了它的几次演变,从最初的灰土路,到后来的礓石路、沙土路,到现在的沥青路、混凝土路,它们见证着“村村通”的便捷,支撑着“美丽乡村”的梦想。

  

故乡的路,走进去是记忆,是难忘,走出来是希望,是寄托……

  

来源:南都晨报  2022.6.6


编辑:顾清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