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金鑫 周文海)“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时节,淅川县仓房镇艾香浓烈、不绝如缕、丝丝沁甜。艾草不仅可作荒春度饥之物、日常捆系之需、防瘟辟邪之用,更是仓房镇特色产业一张耀眼的名片,是仓房人“星旗同创”的“幸福草”“黄金草”。
——仓房镇清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党员贾凤芝发挥基层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种植艾草20多亩,自购割晒机、小型脱叶机,带动全村30多户发展艾草产业。村党支部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村集体+农户”模式,租种外出打工群众撂荒土地70余亩;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外包荒地1200余亩。“全部都种上了艾草,群众基地务工连同土地租金年均可获5万元。”村支部书记付海说。
——仓房镇侯家坡村,打造艾草产业基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争取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100万元,以昌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投资37万元高标准整地300亩,购置18万元的艾根、艾苗,30万元的艾草收割机、打捆机,新建近5万元的生产管护房100平方米,铺设10万元的生产路基近5公里。“基地可带动15户脱贫户及监测户,实现15人稳定就业,户均年收益1000元。”侯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唐红建说,“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5万元用于二次分配,项目年收益不低于8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还为本村群众个体种植提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为全镇其他村低价提供艾根、艾苗,实现全镇集约发展。”
——仓房镇刘裴村,建成艾草加工车间,“艾”上你没商量。刘裴村艾草专业合作社的领班、张沟组群众杨金巧说,“我们亲手生产加工出来的艾条、艾柱、足浴包、艾绒、艾绒被、艾叶茶、艾枕头等,远销山东、广东和东北地区。月最低工资一千八九,包月2500元左右。附近生产组的徐红耀、李良菊、黄敬玲、李祖云、张红花、刘香菊、张国芝等长期在车间工作。”村支部书记张奎灵说,“基地建在自家门口,全村80%的户都种有艾。艾草割回来,加个班一拉一晒,拉到艾草车间一卖,票子就到手了,比种庄稼强的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核心、前提、基础,是牛鼻子。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仓房镇在贯彻淅川县“短、中、长”产业模式的同时,着力发展艾草等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振兴目标。
仓房镇教师何朴近年来对艾略有研究。“野生艾草是地道的中药材,采收很有讲究。采收早了过嫩,出(艾)绒率低,祛风散寒的药效受阻;采收晚了,分叉结籽又老了;端午节采收的最佳,温经、驱寒、祛湿效果极好!”
刘裴村孙家洼组脱贫户张奎富说,他种有七八亩艾,一年割两三茬。每亩收入2000元,一年收入一万五。脱贫那段时间里,感觉腰杆子挺起来了,精气神提起来了,再也不是一摇三晃有气无力的样子了!现在继续扩种,将来还可能全都种上艾。
磊山村村民杨丽在仓房镇香严路开了家“艾尚美”美容会所。她介绍,“疏通经胳、刮痧排毒后,再用艾灸渗透,康美效果会提升90%。单次98元,一个疗程10次共780元,若办卡,有优惠。客户有马沟村、磨沟村的,有集镇沿线的,有高速工地的,还有外地游客等。单此一项,年收入三万多绝对有保障!”
仓房人民路常年从事中草药收购的张老板说,现在群众割野艾、自家种艾的人越来越多了。多艾叶每斤2.7元,艾秆每斤0.3元,艾根每吨3500元。受“倒春寒”和疫情影响,5月份才开始收购,街上这三家门市总共新收购10余吨。
在仓房镇,夏秋时节,随时随地可见群众摩托车驮着艾、胳肢窝夹着艾,农用车拉着艾、门前晒着艾,门市部正收艾,大车间装满艾,大客商来买艾。“突突突突”的割艾声,“梆梆梆梆”的剁艾声,“咵咵咵咵”的摔票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七年之疾,必求三年之艾”。艾草全身都是宝:初春嫩绿的艾叶可食用,用艾绒制成的艾条可行经通络、温经散寒、扶阳固脱,艾绒燃烧后的艾灰可去脚气、治烫伤、辅助调理皮肤。艾灸有驱邪、安神、通络、排毒、补阳、延年之效,早已成为国人乃至世人调理、康美的一种时尚。
仓房镇负责人表示,大力发展艾草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纵深推进药、农、文、旅、医、养深度融合。夺取“三面红旗”,争创“五星支部”,一定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渠首人的新贡献。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