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笔者一行三人前往磨沟村毕家营组,去采访刚刚获得村“最美致富能手”的毕光果先生。
2019年,毕光果兄弟二人认定“仓房,既然盛产蜈蚣,就非常适合养殖蜈蚣。”于是,他们放弃在市里投资的机会,考察了七八个省,承包了老家的荒山丘陵,把自小玩大的几个伙伴吸收进来,成立了淅川县群康蜈蚣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心养起金头蜈蚣来。
占地600平米的室内养殖大棚里,依次分设着幼苗区、育种区、孵化区、成长区。32个方格蜈蚣巢的隔板上,用字母和数字标记着不同的生长类别。毕光果打开话匣子,详细给我们介绍开来——
雌蜈蚣产卵时身体呈“S”形。孵化期内,自己挖洞穴并堵死洞口,不吃不喝不活动。这时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能翻窝观看,千万别惊动它,要不然它会把自己产下的卵全部吃掉,然后逃跑。
小蜈蚣爱吃甜食,经过3次冬眠6次蜕皮才长为成品蜈蚣。为缩短生长期,压缩成本,我们有成熟的人工加热技术,养殖10个月就能出售。蜈蚣有40条爪子,24个节肢代表24节气,每个关节里的氨基酸含量都不一样……
养殖大棚外,种着几畦新鲜的绿叶蔬菜,一道池水环绕着几排低矮的红色砖坯房。
还没等我们开口,毕光果就热情解释,“蜈蚣喜热怕光、喜湿怕水,爱喝露水,爱吃菜汁。我们这样设计,既给它创造了自然的生存环境,又防止它逃跑。”
“每年惊蛰到清明,附近的村民都会把在野地里扒的、照的蜈蚣卖给毕光果。野生蜈蚣与棚养的蜈蚣杂交后,大大提高了棚养蜈蚣的生长适应能力。”
蜈蚣吃什么,饲料又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毕光果领我们走进了养殖棚旁边的黄粉虫养殖室,和基地二楼的面包虫饲养室。
这里有300万条黄粉虫,这些面包虫是黄粉虫体重的5倍,有节地、节水、节能源、节空间、节人力“五节”的特点,都富含高蛋白,现在的城里人喜欢吃,市场前景极好。在我们群康养殖基地,黄粉虫和面包虫等,都是蜈蚣的主要食物。
很多人养黄粉虫都以失败告终,但毕光果的货架上,各个生长时期的黄粉虫生命力十分旺盛,已长为成虫的面包虫在盆子里你挤我扛、窃窃私语,好像看到一群“黄精灵”“大黑侠”正在切磋武艺,又像听到笔尖在纸上“书写沙沙”。
县、镇领导到群康养殖基地指导工作
午饭前,毕总大方地请我们吃“蜈蚣烧烤”!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轻轻一嚼,顿感焦、脆、酥、香,爽口化渣,还带着一股原生态的土腥味,大家不由得都又吃了一条。接着,纯天然的灰灰菜、山竹笋等山野菜,非常地道的萝卜干、干豆角等农家菜,摆满一大桌,又邀来三五亲邻作陪。窗外,山青水绿,碧空如洗。席间,无拘无束,相谈甚欢。聊的是家乡话,叙的是故乡情,交流的是“蜈蚣经”,展望的是好生活。幸甚之至,怡然自得。
镇党委书记杨阳一行到群康养殖基地调研指导工作
从立项、建设到现在,镇党委、政府两届主要领导都给予极大关注和政策支持。今年大年初二,杨书记、肖镇长还来慰问我们。组里有五六个群众已经掌握了养殖技术,今天上午村里的“最美人物”表彰会上,又吸收到一些乡亲加入。基地提供饲料、技术、销售支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我们申报了“鄂豫蜈蚣”商标品牌。不受疫情影响的话,中华蜈蚣养殖协会都来调研、挂牌了。
据了解,毕光果以前经营过批发部,搞过园林绿化。这几年,又先后在疫情防控慰问、爱心志愿助教等公益活动中捐款。闲暇时,还把自己的养殖技术编辑成册,供乡亲们无偿使用。
磨沟村最美致富能手颁奖,中为毕光果
非常确定地说,毕光果从未从事过生态养殖。年近六十,完全可以四处转转,享受享受。但,他还是选择了在老家做养殖。一项特色生态产业,靠自己的深钻细磨,不仅自己努力做到更好,还带动身边的人。他是蜈蚣养殖领域的“土专家”,更是磨沟村多位产业振兴的跟随者之一。
“做这些,你个人图个啥?”
毕光果深情地说,“啥都比不上能和父老乡亲们天天生活在一起,能在经济上拉老家的乡亲们一把,能用自己的双手把老家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