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回响 |
科技赋能仓廪实
小麦专家查看小麦长势。全媒体记者 于 欢 摄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淅川陶岔渠首视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临时下车看夏粮这一细节,传递出总书记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关注与重视。
如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沃野平畴的南阳大地变为现实。
南阳是中州粮仓,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南阳市是21个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市之一,粮食年产量超140亿斤,夏粮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4%,可谓是中国农业的缩影。
为承担粮仓之责,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科技推广,提升粮食产能,奋力推进粮食高质量发展,从而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
看!千百年来崇尚重耕的南阳从未如今天一般——仓廪更实,颜值更靓,“中州粮仓”当之无愧。
4月20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回溯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录这一年来南阳市扛稳粮食安全那一幅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动人画卷,看“农”字底色何等出彩闪亮。
打造农业“芯片”
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贡献南阳力量
4月的邓州,春风拂绿野,麦穗迎风笑。
记者一行走进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迎着此起彼伏的麦浪,丝丝缕缕麦香沁人肺腑,脑海中不由浮现出那殷实丰收的画面。
身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昌平顺手托起一穗麦穗,指着大片二系杂交小麦,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建立的南阳地区二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下培育出来的小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稍远处的杂交组合测配园里,技术人员正趁着小麦扬花时节进行一对一花粉配对。据介绍,三种适应力特强的“南阳造”小麦,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大部分国人的饭桌上有咱南阳小麦的味道。更令人振奋的是,“南阳造”京麦8号早已走出国门,主要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
这个由邓州市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成立的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值得所有人骄傲。基地自2017年成立以来,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创制、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杂交小麦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等内容研究,一直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南阳力量。
谈及一年来的变化,赵昌平深情地说:“我们通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为我国杂交小麦的持续领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攻克世界杂交小麦科学难题和种业‘卡脖子’瓶颈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后,我们将依托南阳产业化基地,继续保持我国杂交小麦领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为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聚力“两藏”战略
现代智慧农业绽放科技魅力
食为政要,地为粮本。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要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同时,就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更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在距邓州市区5公里处的腰店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正值灌浆期的小麦生机盎然。站在地头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项目建设共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9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2万亩。“示范区亩产达1200斤,比全市平均亩产高15%,庄稼地被伺候得舒舒服服,咋能不增产?”据统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37万吨,换算为年新增经济粮食作物产值达68.5万元。
这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绽放的魅力和力量!
同等面积的地,通过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科技新”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土地增产年年丰收。这让根植于骨子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传统文化基因的庄稼人谁人不喜呢!
设立在文渠镇李洼村附近的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即将在5月建成。届时,这里将成为打造科技平台、发展智慧农业的桥头堡。而在位于十林镇的邓州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智慧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藏着“酷炫的黑科技”:随着指尖点击,设置在0.7万亩高标准麦田里的气象、虫情、水肥一体化等监测系统的数据可同步传到中心的大屏幕上,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情况一目了然……
科学的管理,让靠天种地成为历史,农民种田更轻松。“这片曾经的易涝上浸地,现在夏收粮食作物亩均增产100公斤,农民年增收总额145万元。”负责该农田的邓州市国裕金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丽对未来农业信心百倍。
数据显示,仅邓州市“十二五”以来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60余万亩,按照“全域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力争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80万亩以上。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邓州重农抓粮食真重视、真投入、真有办法,下足绣花功夫的担当与奉献。
邓州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住了粮食生产的“牛鼻子”,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望天收”变成“高产田”。
构建产业新格局
全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粮稳天下安。
邓州市围绕种子、粮食安全、科技赋能丰产丰收不懈探索,也是我市担当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历史使命的先行者。
让我们将视线转回南阳市。沿着宛城区高庙镇谢营村万亩示范田中间的小路,满眼绿色的麦田绘成动人的风景,无人机正悬空进行统防统治,农机中心技术人员忙着宣传指导……
承包此处3500多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金农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路金哲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病虫害防得很好,最高亩产有望突破1300斤,丰产、丰收十拿九稳。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南阳人铭记在心。
2021年,南阳市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71.5万亩,累计建成840万亩;
全市实现了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建立健全了“一长两员”管护机制,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7.3%……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的殷切嘱托,扛牢政治责任,稳定粮食生产。我们着力推动形成多点突破、以点带面、立体提升、纵深推进的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十四五’末建成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大市。力争今年全市粮食产业经济总值达到200亿元,‘十四五’末达到300亿元以上。”展望未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清玉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南阳的承诺与信心。
阳光下,放眼沃野千里,但见正值灌浆期的麦穗,正装起满满的希望,随风起舞。一个丰收在望的南阳,向我们走来。(全媒体记者 杨青晓 于 欢)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2021年度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南阳位列第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