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万寿)有艺术绽放的校园处处是风景,用美育点亮的青春时时有光彩。在南阳市十三中美术组教研会上,全体美术教师共同学习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和《河南省初中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围绕文件中“关注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提升美术素养”等内容展开了研讨,四位美术教师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之后达成共识:举办一次让七、八年级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美术活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往的美术活动是有美术特长同学的舞台,其他都是观众。能不能打破常规,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切实实现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答案是肯定的。秦鸿飞老师提出:借鉴美术培训中了解到的“魔法拼画”美术活动,以拼画的形式,拼出两幅大型经典长卷式绘画名作《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七年级1649名学生共同完成《千里江山图》,八年级1505名学生共同完成《清明上河图》。工程浩大,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操作才能忙而不乱?用什么材料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绘画技法?怎么编号才能保证一千多人画出的作品不拼错位置,达到无缝衔接?一系列问题摆在四位美术老师的面前亟待解决。
高荣新、魏建军、秦鸿飞、邢梦君四位美术教师对《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精心研读,反复规划,多次研讨,最后确定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周密准备—赏析作品—试画练习—当堂画拼—调整展出。
准备阶段对《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按照七、八年级班级数将原作分割成24部分和22部分,每班完成全卷一部分,每部分再细分为60—120块,由全班同学分别画出,最后拼贴完成。《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都是传统中国画作品,原作用毛笔、中国画颜料表现,对七、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过高。美术组四位教师用不同画材、工具反复试画,最终确定《千里江山图》用七年级同学熟悉且易于掌握技法的油画棒表现;《清明上河图》用碳铅在牛皮纸上描绘,这样既能画出众多人物建筑的细节又能营造原画丝绢设色的质感。经过分割原画、编码、切割画纸、确定指导要点、制作课件等一系列忙碌之后,大型拼画创作活动拉开了序幕。
七年级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上以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片段激发兴趣,带领学生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类别、青绿山水的发展、《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等,学生深受感染,对参与拼画创作充满期待。八年级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上让学生领略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片段,赏析了整幅长卷,认识了作品的历史价值,学生惊叹于5.28m长的作品竟描绘了800多个人物,30多栋建筑,28艘船只,170多棵树等,作品将北宋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汴京城的繁华真实在现于眼前。当老师提出拼画创作的设想时,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试画阶段七年级学生主要解决山、水、树的造型及配色。教师示范了画法,总结了配色方案,学生对照自己要画的内容在美术作业本上用油画棒练习。八年级学生主要解决人物动态、建筑物透视、画面黑白灰层次表现等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学生对照自己要画的内容在美术作业本上用易于修改的铅笔练习。美术课堂上学生角色从观众变成了主角,人人热情高涨,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作品展出,每一个班的画都需要全体同学的努力,都希望自己班的作品能大放光彩,所有学生都空前投入!
正式完成拼画的课堂是激动人心的课堂,多彩的油画棒在学生手中舞动,青绿色的山跃然纸上,丛生的树木,婉蜒的小路,绿树掩映下的屋顶,碧波荡漾的湖水……一块块学生精心画成的作品粘贴拼就成青绿山水画卷,一张张带着成功喜悦的笑脸绽放在美术课堂!
八年级学生要沉稳的多,《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建筑、树木众多,学生手里每一块绘画原稿都是满满的线条,上下左右人物、建筑、树木的衔接至关重要。学生精准确定线条位置,细心描绘每一个细节,和相邻编号同学试拼,向老师询问人物画面层次表现,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
每个班作品完成后,都迎来学生的惊叹之声,没有想到我们的作品如此精彩!“那一块房子是我画的!”“中间的山是我的成果!”活动总结时,老师赞扬道:“你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取得了成功,因为你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4月20日,大型拼画创作展如期而至,两幅长达11米的画卷在南阳市十三中七一路校区崇德楼前缓缓绽放,南阳市十三中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向祖国献礼!向劳动者致敬!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