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网评 | 清明节,该怎样寄托哀思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阳网网评 | 清明节,该怎样寄托哀思
作者:  陈向阳

清明节,该怎样寄托哀思

陈向阳


  3月28日,南阳市文明办、南阳市民政局、南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倡导清明节期间开展网上祭祀和文明安全祭扫,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墓区管理、属地管理等安全防范措施,努力实现“健康、安全、文明”的清明祭扫目标。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令人感伤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今天的我们怎样去诠释这种情感,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不仅体现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境界,也体现了不同的生死观、人生观。

  随着时代变迁,清明节诸多沿袭千百年的习俗和形式也在悄然改变,但扫墓祭祖的主题亘古不变。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文明祭扫理念已渐入人心,传统的放鞭炮、烧纸钱等祭扫方式开始被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等绿色低碳文明的方式所替代。但仍有少数人可能对此心存执念,与其说这是对一种习俗的坚守,不如说是对一种文化的曲解。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与洗礼,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对生与死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敬畏生命,因为我们热爱生活,每一缕哀思,都寄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

  清明节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清明更清明、更清朗、更文明,是传承弘扬清明文化的核心要义。从放鞭炮、烧纸钱转为绿色低碳祭扫,改变的是祭扫方式,影响的是思想认识和境界,形成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新风。

  祭奠先人,感念于心,我们可以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在互联网“云祭扫”平台上,点一支蜡烛、献一束鲜花传递心中的思念;在微信、微博上写一段寄语,回忆曾经美好的瞬间,抒发怀念的思绪……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方式怎么变化,我们礼敬故人的真挚情感始终不变,清明节的精神内核自始如一。

  古人云:“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清明祭扫,相比于形式,更应该注重真情。响应移风易俗、倡议文明祭扫,其实就是践行恪守孝道、厚养薄葬行为,都是在发出一种声音:让清明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传承弘扬,使清明习俗更具“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时代深意。尤其是当前非常时期,疫情防控的成果来之不易,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来守护,方可既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又能守护生者更好地前行。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