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
苟云惠
每年腊月二十三刚过,我家就热闹起来。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半数以上找父亲写对联。
父亲在学校教书,是那个年代村里学问最高、字写得最好的。
寒假前,父亲开始准备,买几大桶墨汁,大大小小的毛笔买一堆,四方的砚台,用了几十年。往往,父亲一边收拾,一边得意,又一边叹气:“你爷爷早就告诉我,会干活的人,是不会干活的人的奴隶,但这个奴隶最值得当”。我虽不太懂,却听明白一点,免费写对联是必须的。
老家的房屋,过春节时无论堂屋、里屋、侧房,只要是门都贴对联,除了这些,还根据情况写不同的文字,包括桌子凳子妇女用的针线盒,也要贴一个“福”,每个物件,都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父亲在堂屋正中支一张方桌,根据纸的大小、门的高低宽窄,裁出竖联、横联、门芯和杂碎,一张纸就是一块田地、一份收成、一件衣服、一个计划,要合理、妥帖、俭省、圆满。
轮到谁家,谁毕恭毕敬地蹲桌前,仿佛对准的是一年的好运、一生的富足,不能有任何差错。他们帮父亲向前挪动纸张,防止墨汁太满流出,写好一帖,赶快收放屋外,用瓦片、土坷垃压好晾干,再拿回家。
乡亲挤满屋子,伸长脖子看父亲挥毫泼墨,不时地发出叫好声,跟大人一起来玩的孩子,和红火吉祥的对联一样热闹,寒冷而枯燥的冬天,霎时增添喜悦和生动。
只有树上飞落的冬鸟,好奇地看,谁期待而来,谁满意而去。褪色的旧符掀开门框的一角,在风中摇动,看得见听得到的年味,零星的鞭炮声中,越来越浓。
但父亲的手腕,过后很长时间用止痛膏贴着。我曾问为什么他们不去买对联?这样咱也不必赔钱赔力赔时间。
父亲说“一副对联能买二张多纸,合理裁剪,能写几幅包括杂七杂八的,省不少钱呢”,临了又补充“他们不容易”。是啊,缺吃少穿的年代,省一分是一分。我感觉父亲像故事里济世的英雄,虽没壮举,也值得学习崇敬。
世间美好,心怀善念和感恩的人,才懂得宽容和尊重,付出劳动和努力的人,才配享安稳和富足。
又该过年了,不知此时的老爹会不会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拉开桌子,龙飞凤舞,教化学生。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写对联已经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一种艺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无论贫富得失,贴上喜气洋洋的对联,既是传承和更新,更是期盼万物生长的彩头。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过年那些馋事
下一篇:没有了